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消息,2021年3月29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发起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系列讲座举行了第十讲。
第十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龑教授主讲,题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张龑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一词做出了解读,指出其有别于西方各国的一般法治观的特征在于其特别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具有以人民为中心、公平正义等政治内涵和实质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征,是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证立的一种法治观念,既是对中国建党以来以及建国以来法治建设的历史实践的一种总结提炼,也是面向未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指导思想。
张龑教授总结,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的十一个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角度上来看,可以划分为三大块——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五项基本原则以及七项具体的法治体系建设。
张龑教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作为社会的主体,涵盖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但更多的指的是底层老百姓。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必须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法治国家,必须探究人民意志,必须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我们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的制度建设,都要从这五重内涵里面进一步衍生演化。
张龑教授接下来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五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政党代表原则;二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原则;三是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科学民主与法治相统一的原则;五是坚持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相协调的原则。
最后,张龑教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分成七个具体的板块进行解读:一是宪法上或者叫根本法上的依宪执政法治体系;二是我们新增的党规上的依规治党的法治体系;三是科学民主合法的立法体系;四是行政法上的法治政府体系;五是法律监督上的国家监察法治体系;六是国防和军队的法治体系建设;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社会法治体系。
张龑教授的讲授旁征博引、条理清晰,其中既有历史溯源,又有全球视角。他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的细致梳理与精要解读,特别是关于五个原则和七个板块的总结,对于明晰当前法学研究的新路径与新方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来自全国四百余所高校法学院系、全国各党校系统和部分司法实务部门的法律工作者超过两万人次同时在线收看,讲座取得了良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