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津大学法学院消息,2021年4月16日晚,天津大学中国智慧法治研究院举办线上计算法学系列论坛。本次论坛由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梁坤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作“数据安全立法背景下的执法数据跨境流动”主题讲座。讲座由天津大学法学院王燃副教授主持,于亮副教授评议,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老师参加,广大师生线上聆听了讲座。
论坛伊始,王燃副教授对梁坤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梁坤教授是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他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在《法学研究》《法学》《环球法律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讲座中,梁坤教授从“特斯拉在国内建立数据中心”事件、“爱尔兰微软案”和美国《云法》引入执法数据调取的法律问题展开,对“执法数据跨境流动”进行详细介绍,并以美国长臂管辖为例,指出我国执法数据跨境流动一直受国际上的影响。接下来,梁坤教授又举出跨国数据的两大阵营:(一)布达佩斯公约缔约国:淡化国家对数据的管辖权;(二)俄罗斯、中国等:强调数据所在国的主权。梁坤教授对执法数据的单边跨境调取的做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指出了我国网络安全法和数据安全法的短板,对于国家主权的侵犯和被侵犯没有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最后,梁坤教授对《网络犯罪公约》相关条款进行了分析,提出“打击网络犯罪的全球性公约,两大阵营持有不同的意见,赞成和反对数目相当,公约如何兼顾安全和国家主权之间的相对平衡?”这一问题。
评议环节中,于亮副教授与梁坤教授对国际法层面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学术交流。于亮副教授认为跨境电子证据的提取,大多数情况下不违反主权问题。在国际法角度中,大多借助第三方,主要是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来对证据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进行质疑。于亮副教授还举出“荷花号案”的例子,表明国际法中,域外执行管辖是被禁止的,域外立法管辖则是没有明确规定。认为数据的内容是根据内容的所有权和国家主权共同看待,才有可能达到禁止他国单边调取的标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裴炜教授指出,在当今的数字环境中,要想做到削减网络犯罪率,就需要部门法之间的配合,尤其是刑诉法和国际法。在网络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个人数据在境外,这就会对我国相关部门的侦查、调取数据工作产生难题,让整个程序进行困难,难以打击整个链条来制止犯罪,被迫无奈只能打击犯罪尾部来进行对案件的结束。裴炜教授还指出在当今大数据的时代,网络犯罪需要的是各个国家放下猜疑,共同一心,相互配合,才能够有效地制止并解决网络犯罪。但是由于国家间的制度文化差异,让各个国家之间难以磨合,这才让网络犯罪有机可乘。
最后,在提问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对国家数据主权、国际法上个人行为和数据主权的冲突等问题积极提问,梁坤教授和于亮副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同学们获益匪浅。讲座在广大师生的衷心感谢和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