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晚,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在科学会堂举办了主题为“数字侦查的边界”学术讲座。此次讲座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裴炜副教授担任主讲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郑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李怀胜副教授作为与谈嘉宾,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郑飞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法学院副院长郭烁教授参加了本次讲座。法学院硕士生、本科生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首先,裴炜副教授给大家明确了数字侦查的概念,何为数字?何谓数字侦查的范围?裴副教授认为:网络问题并非新问题,相关问题早已存在,而现在对其的再次讨论原因在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犯罪与网络犯罪的边界愈加模糊,对于电子侦查及其合法性审查的思考需要更进一步。与此同时,裴副教授提出了三个先行:电子证据规则的真实性先行、打击网络犯罪的实体法先行、数字侦察取证的结果先行;还提出了四个困境:相关性评价、合法性评价、中立性评价、有责性评价;高度概括了目前采取数字侦查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引出数字侦查的边界:比例原则、管辖权。最后裴炜副教授就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十个想法,简明扼要,现场师生反响热烈。
与谈环节,郑曦教授对于裴炜副教授的分享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同时,郑教授提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人都与数字技术密切相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应该积极地去维护权利;科技总是先行于司法,科技先行,司法也将会有相应的进步,既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过于前置,使司法与科技相脱节。同时,郑教授针对法律人如何应对技术的隔离问题,指出我们应该秉承着神圣的态度,积极面对现实问题的考验。针对于当前刑事诉讼法中对于数字侦查的缺失,郑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告诉大家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也要做好应有的价值权衡。
李怀胜副教授则从实践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探讨,目前对于数字侦察研究可能陷入了认知的偏差,对于数字侦查应该进行细致的区分,不应该一概而论。现在的侦查对于技术的依赖,已经是成为潮流,技术也的确对侦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以上教授的观点,裴炜副教授也认真做出了回应,对于传统刑诉概念进行了反思,打击犯罪的手段需要随着犯罪的能力而提升,法律规制也应该随之进步,两者之间需要互相协调;而对于算法误判的风险,则亟需要在技术层面提高容错率。我们可能无法控制端口,但是却可以控制过程。
后,同学对于讲座中的问题进行了提问。与会同学提出了当下人民群众对于机器和人工误判的接受程度的看法,他认为,机器作为一种既定程序,具有先验性,即无法避免此种概率;对于人工,大众则愿意相信通过制度操作可以达到实体公正。两位与谈嘉宾就问题结合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解答。
最后,郭烁教授结合此前参与的“新技术与刑事司法”讲座,对于网络犯罪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针对之前裴炜副教授提到的人脸识别的案例,郭烁教授将其定义为司法伦理问题,并希望同学们遇到各个领域的问题时,兼听则明,能够更加进行多元化的思考。本次讲座现场氛围热烈,到场师生无不收获满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