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中欧法学院成功举办谈判课讲座
发布日期:2021-05-20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

据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消息,2021年5月10日,Marcus Bauckmann博士应邀为中欧法学院的谈判课堂,以“商事调解的核心”为主题(Core Aspects of Commercial Mediation)进行讲座授课。中欧法学院“谈判课”主讲教师中欧法学院欧方执行院长Monty Silley主持了讲座。Marcus Bauckmann博士于德国开设个人律所,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律师,并兼任调解员、仲裁员,有着非常丰富的争议解决经验。

本次特别课堂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Bauckmann博士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他将同学们按三人一组的方式分为多组。每组同学根据给定的事实,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谈判、庭审和调解实践。同学们各抒己见,现场非常活跃。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比较了案件通过谈判、庭审和调解的不同结果;认识到谈判不仅是谈判桌上的事,谈判桌外的信息和情报收集对于争议能否成功解决意义重大。因此,面对每一个争议,要争取在坐上谈判桌前,已做好万全准备,心中有数。

第二部分,Bauckmann博士重点介绍了谈判和调解的理论知识。Bauckman博士进一步提出了冲突(conflict)的概念以及冲突涉及的三个层面:内容(content)、关系(relationship)和过程(process)。他强调,为了避免当事人在调解结束后“反悔”,调解员往往不会主动提出解决争议的方案或相关的建议,而是尽可能让当事方自己把控实质问题和实质结果。因此调解员对冲突的干涉主要是冲突的过程层面,而非内容和关系的层面。

Bauckmann博士提出冲突可能以三种方式收场:双方共赢、一方得利和两败俱伤,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达成第一种结局。以此为目的,在谈判或调解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对方诉求背后的原因(interest)而非诉求(position);需关注可能存在的其他观点,而非固执己见;需关注沟通,而非沉浸于自身利得。最关键的是,谈判成立的大基础是争议的存在和权力的平衡。

此外,Bauckmann博士还介绍了与调解和谈判相关的多个概念,包括BATNA(Best Alternative to Negotiated Agreement)、ZOPA(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Four Sides Model(四耳模型)等等。这些概念对理解和实践调解、谈判技巧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Bauckmann博士为大家放了播放了一段真实的调解录像(非保密文件),使大家更直观地感受调解的风格,对调解的过程和仲裁员在其中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课程中,同学们还对Bauckmann博士丰富的教学经验颇有体会。除了游戏外,Bauckmann博士多次利用zoom聊天框、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与大家互动,这让知识的输入与巩固变得更加容易。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Baukmann教授一一耐心解答。他希望新冠疫情早日结束,并期待有机会与学生们在线下课堂相见。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赵子琦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