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在《民法典》颁布一周年之际,厦门大学法学院举行了《法律传播学》媒体公开课暨《民法典》颁布一周年社会认知度调查新闻发布会。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方青教授以及中新社、经济日报、法治日报、澎湃新闻、新浪网等十余家媒体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法律传播学》课程班学生熊李湘儿主持,《法律传播学》课程班全体同学参加。
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方青教授致辞指出,转眼《民法典》迎来了一周岁的生日,《民法典》是否得到顺利实施,能否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社会认知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厦门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在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对《民法典》社会认知进行调查十分有意义。这次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传播研究中心开展的《民法典》社会认知度调查活动,将为进一步提升《民法典》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精准的决策建议。
随后,法律传播班级法学院金嗓子队伍以普法栏目的形式播报一周法治新闻,解读和分析大连劳动公园车祸案、侮辱院士言论案、甘肃山地马拉松事故案、湛江小区电梯冲顶案四个案件,进行普法实践训练。
接下来,《民法典》颁布一周年社会认知度调查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传播研究中心刘璇同学对调查的背景、意义和具体调研过程进行介绍:在《民法典》颁布一周年之际,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需要,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传播研究中心联合法智融媒团队在线上和线下同步开展关于《民法典》认知度的问卷调查。为了收集社会公众对《民法典》的普遍认知度,本次问卷调查将研究对象确定为非法律职业从业人员和未接受过法学专业教育人士,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职业的个人了解《民法典》相关信息的意愿、渠道、形式、原因进行调查。
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郑金雄教授对社会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本次社会调查受众广泛,覆盖全国34个省,包括了各个年龄层的群体,其中青年群体占比较多,年龄主要集中在19-49岁之间,受众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居多,最后有效的样本为5114份。
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受众听说过民法典,这说明,经过一年的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民众对《民法典》的知晓率非常高,形成了明显的宣传效果;但是过半受众不知民法典的具体实施日期,民众对民法典的整体认知准确度还有待提高。就了解的内容而言,婚姻家庭编最受欢迎,受众对于继承遗产相关的内容较不感兴趣;此外,通过选取《民法典》各编的部分内容并设置应用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窥得,民众对于《民法典》具体内容还存在认知更新滞后、认知欠缺、认知不足的问题,整体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
就《民法典》的了解意愿和价值而言,大部分受访者表示“遇事才找法”,只有少部分愿意主动了解乃至系统学习,整体上各年龄段人群表现出的认知意愿还是相对被动。过半受访者表示十分关注法院判决情况,这说明民法典能否得到顺利实施,不仅仅是法律条文规定内容,更重要的意义是这些规定在现实是否得到执行,法院判决对公民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数据显示,过半受众愿意主动分享,民法典知识逐渐成为社交话题。了解和分享的主要渠道为互联网、电视、宣传栏、组织学习和人际交流,而视频已经成为民法典传播的最主要形式。
不同群体对《民法典》的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就年龄而言,每个年龄段对民法典各编的关注较为均衡,但19-29岁年龄段主动了解和学习的意愿较低,而中年人社会融合度高,互动积极性高。就职业而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成员的认知在各方面都更加深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无业、下岗、失业人员了解意愿较低,而学生的互动欲相对较低。就教育程度而言,高学历者对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关注更多,学历越高对民法典线下普法需求越低,主动检索率越高,但高学历者分享欲明显更低。就性别而言,认知程度总体上比较均衡,但存在细微差异,如女性对民法典的分享欲高于男性;男性倾向于文字形式了解民法典,而女性更倾向图画形式。就城乡而言,城镇受访者听说过民法典比例更高且对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表现出更高兴趣;乡村受访者对民法典关于“房屋买卖”内容表现出更低兴趣,主要了解方式为视频。
最后,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传播研究中心王星宇为民法典传播提出系列建议。针对受众将视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建议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视频传播的知识信息密度,比如借助技术的力量为短视频赋能。充分利用不同时间节点来开展《民法典》宣传,面向社会生活挖掘案例素材。此外,适当开展组织学习与线下普法以兼顾不同人群,并形成青少年《民法典》学习硬杠杆,改善青少年学习《民法典》的实际效果。
厦门大学《法律传播学》课程已成功开展了两届,并且已入选为“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该课程将法学、传播理论的学习、法律传播交叉研究能力的培养、法律传播实践的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对法律与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