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民法典》颁布一周年,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理念,深入开展新时代民法典宣传教育工作,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树立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中国政法大学和海淀区万寿路街道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建结对单位,实现校地资源对接,举办“新时代民法典”法律志愿服务进社区暨纪念《民法典》颁布周年普法宣讲活动。
2021年5月28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新时代民法典”法大研究生普法宣讲团的三位同学代表在海淀万寿路街道党群工作室——乐府书局向街道领导、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代表们进行《民法典》宣讲活动。此次宣讲采取线下宣讲和线上直播结合形式,将面向街道27个社区直播。
首先,杨辰旭着眼于“社区中常见的侵权、防范及维权”,以影视作品中噪音造成的邻里关系纠纷为引入,将“相邻关系”、“不动产权利人”、“相邻权人”的法律概念从法条里带到社区居民的身边。从高空抛物和饲养动物结合现实案例和法律规定,对各方的责任承担和权利救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还通过电视节目的实验、动画和相关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强调了高空抛物的高度危险性和规范饲养动物的必要性。他号召大家互相包容、提供及时便利和避免造成损害来维护好融洽的邻里关系,住在高层时应当谨小慎微,与流浪动物友善相处,共同构建美好和谐的社区环境。
王淑瑶讲述了“走进生活中的消费者法”。王淑瑶同学以“双十一”购物的小王为线索,通过讲述小王从购物到维权的经历,不失生动地为居民们详细地讲解了“要约”、“要约邀请”、“合同成立”、“违约”、“欺诈”、“格式条款”,这些既属于消费者法中的专业词汇,又是我们日常消费中所必需掌握的法律概念。
最后,岳子涵同学以“民法典中的助人为乐”为主题,将中华传统美德贯穿于法条之中,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小案例反映的生活难题,让社区居民纷纷产生共鸣。他以“路不拾遗”、“与人为善”、“见义勇为”三个成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民法典中拾得遗失物、无因管理和“好人条款”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其适用,生动诠释了民法典如何保障公民权利来维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在课堂上,三位同学以提问的方式与听众进行互动。宣讲结束后,大家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民法典》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维护着每一位居民的利益,学习到了很多与社区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也能够拥有依法维权的意识。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民法典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深入开展新时代民法典宣传教育工作,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理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重要举措。
据悉,自2020年11月,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携手民商经济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治研究中心联合组织了“新时代民法典”法大研究生普法宣讲团以来,成果显著,线上拍摄微课视频,线下在北京市第二中学、北师大附属中学等学校进行近10次普法宣讲活动。本次宣讲活动是“新时代民法典”志愿宣讲团首次走进社区,宣讲活动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下一步宣讲团将继续走进中小学、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民法典宣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