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法学院《立法学》课程团队赴延安调研宣讲
发布日期:2021-06-03  来源:西北大学法学院

题记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等教育作出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办好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2020年在湖南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先后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强调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中法学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进一步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印发了《西北大学关于深入开展“课程质量年”的实施意见》,强调以课程质量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特别重视教学方式改革和课程团队建设。基于相关人才项目和教学项目的支持,学院《立法学》课程团队以“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为宗旨,团队负责人代水平副教授于2021年5月22日至23日带领24名师生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为期2天的调研和宣传。活动主要内容是参观延安革命旧址、纪念馆,联合延安革命纪念管理局杨家岭保护处进行革命文物保护法治宣传。团队成员包括学院姜昕副教授、吕康宁老师、谢寄博老师、部分研究生以及参加本学期《立法学》课程学习的12名本科生。为了提升调研和宣讲效果,特邀请学院潘怀平教授一同参加,并在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等地进行现场教学。

5月22日下午,团队一行抵达延安,稍作休息便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学习书院及延安新区参观。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团队师生共同参观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革命文物图片展”和“铸魂——延安时期的从严治党”两个展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展示了我党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特别是延安时期从严治党的坚定意志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举措令师生们深受教育、肃然起敬,大家认为这对我们今天加强党的建设依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枣园革命旧址是1944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大家驻足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雕塑前,看到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形象,师生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最终走向胜利的浩然正气。

2021年5月23日一大早,全体师生一同前往宝塔山参观。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看到很多身穿红军服的外地研学队伍在宝塔山上高唱红歌,大家深刻理解了当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仁人志士喊出“到延安去”的心声,为什么延安成为人们神往的热土。

随后前往杨家岭革命旧址,在杨家岭除了进行参观学习以外,团队还联合延安革命纪念管理局杨家岭保护处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内进行革命文物保护法治宣传。课程团队提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和《延安市实施<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进行摘选并制成展板和宣传册,与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交流,共发放宣传单、册300余份,取得良好反响。

结束法治宣传之后,团队成员前往延安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参观。潘怀平教授在现场为师生讲解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的相关历史和发展。至此,本次延安调研宣传之行结束。当天下午师生们踏上返程旅途并顺利返校。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和法治宣传活动,同学们都觉得收获很大,既加深了对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奋斗历程的了解,彻悟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信念,也切实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激发了大家刻苦学习的热情、实现“铸信念、长才干”的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赵子琦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