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消息,2021年6月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轶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以《民法典》颁布实施为例”为主题讲授“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法学院副院长王旭、副院长张龑、副教授彭小龙应邀来到课堂为学生导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郭栋,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志丹,数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志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金霞,专职辅导员李南、黄昊、林泽川、张钧陶、张裕恩到场作为助教参与研讨课。来自法学院、应用经济学院、统计学院、数学学院、理学院五个学院的六十余名学生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学习。
本次研讨课以观看视频资料、导学引入、专题讲授、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课程伊始,王旭介绍了本次研讨课的主题、目的和要求,以短片《为千秋伟业夯基固本——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纪实》引入,带领同学们领略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彭小龙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三个特征切入,从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重大理论创新等方面,引导同学们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关联的角度,思考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中国智慧方案上的独特作用。
讲授环节,王轶副校长结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和《民法典》表决通过这两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重点以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三个“坚持”为例,说明了编纂、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第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贯穿《民法典》编纂过程,党中央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使得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落到了实处;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则体现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最终目标,《民法典》的编纂、颁布和实施无不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第三,作为立足中国实际、面对中国问题、发扬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共识、提出中国方案、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它的编纂、颁布和实施更彰显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胸怀。
讲授结束后进入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同学积极提问、反响热烈。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分别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作用”“为什么要编纂《民法典》”“《民法典》颁布实施后的配套任务”“法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非法学专业同学如何学好《民法典》”等问题展开研讨。王轶副校长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同时勉励不同专业的同学利用多种渠道学习、了解《民法典》,在生活的情与理中真正让《民法典》走到大家身边、走进大家心里。
张龑在总结交流中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民法典》中的生动体现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和中国文化生活的生动体现,也是智能时代、人民生活品质提高和党的领导下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体现。他从主动适应世界历史变化、塑造世界秩序的高度对在座同学提出了几点期许,鼓励青年学子勇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任,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在本次“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的讲授中,王轶副校长紧扣原文、原典、原意,实现了理论化、体系化和学术化的深度融合,从政治性和专业性贯通的角度,诠释了《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当下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同时也是青年学子最能够有所作为的阶段,人大的青年学子更应牢记历史使命,勇担时代重托,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收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反馈。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尹彦杰表示,在王轶教授富有热情的授课中,深切理解到了为何《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民法典》的编篡与实施真正体现了十一个坚持的内容——无论是党中央对婚龄、高空抛物的民生问题的切实关注,还是《民法典》顺应信息技术时代要求的种种新规,又或是对中国价值的关切与回应,都让他真正感受到了《民法典》为什么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法典,这是一部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法典》。正如王轶教授所说,青年人处于中国自1840年以来最关键、最能有所作为的年代,青年学子必须把握机遇,从学好、用好民法典做起,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重回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事业!
应用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冯天灏表示,今天的活动以《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例,生动地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王轶教授所述的《民法典》对结婚年龄、高空抛物等社会问题立法的过程,对人格权编独立成编等问题的争论,不仅说明了《民法典》的立法过程科学严谨,更表明《民法典》是与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民法典》中处处彰显中国特色,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使其成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也使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了新时代党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
统计学院2018级本科生任厚爱表示,王轶教授的课堂让他受益良多,从王轶教授的讲述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法典》对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鲜明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专家们秉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严谨态度,选取高空抛物、婚姻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调研,切实解决阻挡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障碍。与此同时,他也从王轶教授的答疑中了解到其他学科在法学中的应用,发现统计在立法的前期抽样调查阶段和数据分析阶段都可以发挥不小的应用,这更加激励同学们学好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并在未来将其应用在其他领域。
数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张家玮表示,王轶教授用生动平实的话语、幽默风趣的例子,让他感受到了《民法典》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为中国法律史上的里程碑,《民法典》的颁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人民主要矛盾的变化。当代青年生正逢时,更要将这个接力棒传下去,积极学习、研读民法典,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任正正表示,今天下午参与了王轶教授的形势与政策研讨课,获益匪浅。课程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民法典》中的生动实践”展开,王轶教授结合具体条款,以讲述自身经历和相关故事的方式,以小见大,向同学们生动地讲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十一个坚持”的内涵以及在《民法典》中的体现。不仅如此,他也深刻意识到作为祖国新一代青年人推进依法治国的重任——虽然不是法学院的学生,但也有义务和责任去学好、用好法律,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