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法学院举办读书月分享报告会
发布日期:2021-06-09 来源: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据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消息,202153019:00,在该院博士生会、复旦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研究生会的合作组织下,法学经典·前沿书目跨校联合读书月活动分享报告会于线上举行,会议主持人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尹苗苗。主持人作简单开场白之后,会议正式开始。

9.png

本次分享报告会第一环节是由特邀嘉宾莽萍老师分享“护生”的现代意义。作为护生文丛的主编,莽萍老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思考感悟开展了分享。莽萍老师讲道,中国古人古老的思想方式就提倡万物皆有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大的宇宙观相呼应,不同于西方这些需要研究证明。中国人天生爱护动物,这在南北朝就已经开始。因祭祀被杀害的动物,古人出于佛教的信仰,慈悲的关怀,建立了“护生”制度。莽萍老师循循善诱,将同学们从常识的大道引入深度思索的小径。在莽萍老师眼中,人类应把动物纳入道德共同体,真正平等看待它,从道德上关怀它,而不能仅仅把它当成资源。“护生文丛”的名称就是通过结合传统观念与当代理论思考而得来。近代西方环境保护伦理由弱到强,理论成果也非常丰富,如动物解放理论等。对理论的研究可以运用到社会制度安排之中,护生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实践,值得进一步研究关注。最后莽萍老师表示希望在读书报告中看到更多的思想火花。

分享报告会第二环节是由各读书小组进行读书分享,由光华法学院博士生会金莼同学为各小组报告人计时,每组发言时间为25分钟。首先是关于《动物权利导论——孩子与狗之间》的两个小组报告。沈峻栗、陈权、俞凯怡、李翰翔、李瑛等同学结合PPT做了细致分享,几位同学分工明确,全面地展示了这本书各章节的内容,并从法学生的视角做了分析,提出“动物权利尚未上升为法律权利”的观点。

然后是陈龙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动物权利导论——孩子与狗之间》的分享。他从近来有关动物的新闻引入,与《动物权利导论》相联系,认为作者弗兰西恩以平和冷静的文笔解剖了养殖场、屠宰场、狩猎、生物实验、演艺、时装制作等等产业链。背后的一个个数字和事实触目惊心,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就生活在其中且认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陈龙同学提醒大家思考:人类可以征服且肆意奴役不如自己强大的物种,这就是正义吗?陈龙继续分享道,本书从利用动物的辩护、习惯上的做法、制度化的使用和存在差异四个角度对上述问题做出回应:第一,风俗、习惯不能为实践的合理性提供有效的辩护。第二,历史上存在的性别歧视、奴隶制也是这样出现和消亡的。第三,道德世界只有两种存在物:人格体与物,作者不同意将动物当作物。第四,人格体——具有道德上的重要利益,不应视为物,不被视为资源的基本权利。关于物种歧视,陈龙提出这样的疑问:何为相似?何为质的差别?人类所列举的特殊特征是否为所有人都有?那残疾人、植物人、精神病人呢?作为结论,陈龙认为本书试图向读者表明动物享有道德意义的利益,人类对其负有直接的道德责任,而在真正存在冲突或紧急情况下,人类可以优先选择救人。

接下来分享的书目是《哈耶克法律哲学》,由郭家铭同学报告。他从文章脉络、理论建构以及批判等角度进行解读。首先介郭家铭同学绍了本书的脉络结构。接下来郭家铭同学介绍了哈耶克的社会理论。在邓正来笔下,哈耶克的“终身问题”是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哈耶克的“时代诊断”在于意识形态的抉择和自由主义观念核心层面的反思。之后,郭家铭同学讨论了普通法法治国理论的建构,最后,郭家铭同学结合自己的思考,引发听众深思。

王琛鑫、舒金春、沈卓一三名同学报告了《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报告同学从正义与其他价值的关系这种法律哲学思考讲起,以宪法的解释、法规的解释、遵循先例原则、案例之判决理由等司法技术结束,三个同学合作默契,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本书的精华部分。

最后一本分享书目是《法学方法论》,郑尉同学从“本书背景”“法律解释”“事实与规范的关系”“不足之处”四个方面对本书做了介绍,并阐发了对本书作者观点的批判式思考。

在各组同学分享完毕后,分享报告会进入讨论环节。各位分享报告会的参与人积极发表观点、提出疑问,一番思想碰撞之后,大家都收获颇丰。

不知不觉中,本次分享报告会已经持续了三个小时,大家仍意犹未尽。会议结尾主持人感谢了本次分享报告会特邀嘉宾莽萍老师的无条件支持,同时对分享同学以及所有参与同学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可以继续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责任编辑:杨玉芬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