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举办讲座
发布日期:2021-06-17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据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消息,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团委于2021年6月10日晚7点通过线上会议形式顺利开展了第十期红色大讲坛第五讲《人工智能与法律深度融合下的法学问题、方法与趋势》。本次课程由王燕玲老师主讲,共有278位同学参加。

课程开始前,同学们井然有序地进入会议,等待着课程的开始。上课后王燕玲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入,拉开了本次课程的序幕。

本次课程从“人工智能与法律深度融合的概述”、“两者融合下的法学新问题”、“两者深度融合的法学研究新方法——以命名实体识别技术为视角”、“人工智能与法学深度融合的示范应用”、“两者深度融合下的法治趋势”这五大问题出发进行具体讲授。在讲至“认罪认罚制度适用中精准量刑的智能化实现路径”问题时,王燕玲老师指出当下量刑的“痛点”,即量刑的复杂程度被低估、量刑估堆以及认罪认罚的程序,并以此提出了治“痛”良方——合规量刑以及实证量刑,随后以“小包公”系统作为具体示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小包公”系统来实现自动量刑,让同学们对“小包公”系统的适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小包公”系统。

经过认真的听讲,同学们认识到了我们现在法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人工智能在未来对法学的影响:传统法学研究基本都局限在法学专业“槽”内,同时对法律的实践运行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使得法学研究整体上显得抽象、思辨色彩重,实操性不突出,甚至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而随着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法学研究呈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趋势,将会极大的改变法学研究的现状,并影响法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随后,王燕玲老师具体通过裁判文书中的实体作为示例,展示了司法文书文本中命名实体识别的实现路径,以此讲述了人工智能与法律深度融合下的法学研究新方法。

而对于“企业合规智能法务系统”,随着各类企业对智能法务系统的需求增加,法学生毕业后加入企业法务集团的比例也会日益提高,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意味着对于法律人才的培养应当进一步朝着高精尖的方向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同学们对日后毕业的就业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引。

最后,王燕玲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法律深度融合下的发展趋势,提出在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下,人工智能不仅对既有的司法结构和司法治理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且对既有司法制度产生了重塑效应,逐渐形成人机协同的司法治理新模式,代表着司法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实现公民守法;实现法律科学化,提高执法效率,更好地实现司法的公平。

通过这一次课程,同学们不仅深刻了解了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司法制度的影响,以及未来人工智能与法律深度融合下的法治趋势,也能很好地明确自身作为法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方向。

责任编辑:赵子琦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