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消息,2021年7月7日,携法熠行实践队来到浙江监狱陈列馆参观。在讲解员的介绍和与馆长的交谈中,我们了解了浙江监狱发展历史以及犯人们在监狱里的生活概况。
展馆一楼是关于毛泽东“人是可以改造的”重要论断的介绍。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过:“人是要帮助的,没有犯错误的人要帮,犯了错误的人更要帮助。”还有不得不提的人民法制和人民司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梁柏台。正是他在中央政府第七次常会上,提议创办劳动感化院并起草了《劳动感化院暂行章程》。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定,为新中国的劳改改造罪犯制度提供了宪法的依据和保障。以此为据,我国又制定了《劳动改造管教队工作细则(试行草案)》等重要法规,完善了劳动改造罪犯的立法。
1981年的第八次全国劳改工作会议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会议总结了30年来劳改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监狱工作产生了深影响。
1994年《监狱法》制定。随后,《刑事诉讼法》和《刑法》也相继进行了修改。《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等配套法规也相继颁行,我国监狱立法进一步走向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监狱体制也不断改革,更加体现了监狱是改造人的场所。
改造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浙江积极创建平安监狱、文明监狱。改造内容、方式逐渐丰富,不仅是劳动改造,还有出监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政治教育等,还创造性提出“修心教育”,让犯人真心悔过不再犯,还会开展文艺活动,帮助犯人脱盲扫盲、习得一技之长,出狱后能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最后,我们在习近平主席“历史是一面镜子”的警语中,来到二楼廉政教育基地。
基地门口,“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八个字点出了司法人员的职业要求。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职人员因贪污受贿、职务犯罪而锒铛入狱的案例,原本该为民服务的政府官员,却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利益,最后坠入深渊,令队员们唏嘘不已。
而犯罪入狱,受苦的不仅是自己,更会牵连关心他们的家人。一个老母探亲的塑像,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生离死别的痛苦。一面玻璃墙,隔开了家人和朋友,墙内是悔恨的犯人,墙外是忧心的母亲和孩子,千言万语只能通过一部电话诉说,想摸摸自己孩子的脸颊,伸手却只有冰冷的玻璃。
展厅的一面墙上还原了监狱的铁丝网,讲解员介绍上面还会通着万伏高压电,连走近似乎都有压迫感。
我们还通过监控录像看到了犯人们改造场所。监狱实行规范化管理,房间里被子叠放整齐、牙杯统一摆放。场景一切,厨房中,有的犯人正在准备午餐,为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厨房实行无刀化管理,所有食材都是经过处理才运到监狱,只要烹饪即可。还有会见室,一面玻璃隔绝了犯人与外界的接触,与亲人交流也只能通过桌上的电话。
再往前是忏悔书展示墙,每一份忏悔书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深懊悔,如今幡然醒悟却为时已晚,唯有赎清罪责,才能重新与家人团聚。队员们在忏悔书前驻足阅读,既为他们曾经的作为而愤慨,又为他们悔过后流露出的真情所感动。
最后我们参观了反腐倡廉介绍区,还有司法优秀人物展示。战疫民警们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有召必回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人肃然起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此次参观活动在馆长与队员们的亲切交谈中结束。队员们都兴致盎然、收获颇丰。这次浙江监狱陈列馆之行,队员们感受到了犯罪的可怕,不仅害人害己,还会连累自己的家人;监狱警官的工作更是不易,疫情期间每一个坚守岗位的警官都让人敬佩,不仅为监狱里犯人的改造,更是为监狱外人民的幸福生活。通过展馆介绍,队员们也看到了浙江监狱体制健全,既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又积极创新,管理规范到位,帮助犯人们在监狱里接受教育、改造自我,出狱后真正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