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南大学法学院消息,7月13日上午,法学院德法力行讲坛系列讲座“激发社区活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在2C205顺利举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助理蓝煜昕,从政策回顾、核心概念界定、地方实践、面临挑战和建议对策五个方面与学院师生进行了探讨。本次讲座由江南大学法学院李俏教授主持,法学院教师和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共40余人聆听了报告。
讲座伊始,蓝煜昕副研究员系统地梳理和解读了自十九大四中全会以来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相关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与变化趋势,提出需要重点关注两大关键信息,其一是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其二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接下来,他从历史时间与社区功能两个维度,清晰地界定出社区治理的核心内涵在于重建社会的主体性和激发社会自组织活力,使社区建设由外生型的政府主导向以社区为主体的内生型治理和发展转型。随后,他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与大家交流苏州、成都、顺德、深圳等地的实践经验与模型,并借用“亲密-非亲密”“依赖-非依赖”双维视角归纳总结出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提出理想类型社会组织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与多元的资源,与政府保持亲密但非依赖的关系,共同激发社区活力。他通过分析指出,目前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包括政府视角下执行逻辑与社会服务逻辑不匹配、社会视角下行政裹挟社会组织使其丧失专业性和独立性以及文化视角下服务标准与地方文化的不统一。最后,借助两段关于国家、社会、市场关系的小故事,揭示出体系内创新与体系外升维的对应策略。
会中,蓝煜昕副研究员联系实际案例与大家探讨了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寄希望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活用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赋权赋能于社区,用专有能力重建社会的主体性和激发社会自组织活力。蓝煜昕将古今社区治理历史、当前社区治理案例、中外社区治理理论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呈现出激发社区活力中以史为鉴、责先于权、多主体协同的多重机制,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增强了同学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度,引导大家思考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与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