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谈法学教育
发布日期:2021-11-11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突出财经院校特色 培养“精法通商”复合型人才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谈法学教育


  近年来,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着力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突出财经院校学科优势,以培育“精法通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了大量财经法治人才。

  据了解,在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在参评的财经类院校中位列第7名;今年10月,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的“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该校法学学科排名层次位居前30%,为第56名。

  近日,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介绍了该院法商融合的办学特色、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等。


  以实验班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为了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中央政法委2011年12月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决定联合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11月,根据自主申报,教育部批准58所高校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广东财经大学是其中之一。

  为落实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广东财经大学建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目前设有“粤港澳大湾区法务”“企业法务”两个特色人才培养方向,开设两个实验班,专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法律人才。

  “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上,我们克服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片面等问题,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坚持‘学训一体’,以‘双创’能力为重要指标进行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鲁晓明说。

  鲁晓明介绍,该校“企业法务”方向设立于2013年,主要以商法融合为理念,突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和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和形成,旨在为社会各界输送更多精通法律、懂经济和管理的法治专门人才;“粤港澳大湾区法务”方向设立于2018年,主要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特征,培养契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的法治人才,通过优化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跨域从业能力的法律专业人才。

  据了解,这两个实验班每年采用遴选方式,面向广东财经大学全校全日制本科在读生选拔优秀学生,每个实验班每年各遴选30人。今年11月5日,来自该校经济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等学院的62名学生,经过个人报名申请、综合笔试、面试等环节,耗时两个月,通过道德品质、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遴选指标考核后,分别出现在2021年度“粤港澳大湾区法务”“企业法务”两个实验班的拟录取名单上。

  鲁晓明表示,在人才培养上,上述两个实验班有不同培养目标和要求。“企业法务”方向,侧重于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企业、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司法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粤港澳大湾区法务”方向,着重于培养熟悉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法律和政策、熟悉港澳基本法律体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高级法律人才。

  据了解,该校目前“企业法务”方向已有毕业生191人,主要在公司、律师事务所以及公检法系统从事相关工作。“粤港澳大湾区法务”方向现有学生125人,第一批学生将在2022年毕业。


  “法商融合”的办学特色

  鲁晓明表示,“法商融合”是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最大的办学特色之一。“法商融合”既指法律人才需要拥有更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商业知识和理念,又指培养方法的变化,即培养兼备法律与商业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在专业教育方面,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突出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以培育“精法通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十分重视法律专业课程、经济管理及金融类课程的深度融合。比如,在该院“法学专业2020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本科学生应构建以法律为基础,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不仅要牢固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掌握与法学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该院法学专业课程融入了经管类和英美普通法课程,将管理学、法商融合案例专题、经济学原理等纳入本科生必修课。

  除课程设置之外,该院还依托法律诊所和广东财经大学法学三创中心,举办多届法律技能大赛,开展普法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法”与“商”融合能力。

  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方面,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融入该校“法商融合”的办学特色,开设了系列法律实务课程和法商融合类课程,突出训练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精通法律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就要使学生同时具备‘法’‘商’知识结构,能综合运用‘法’‘商’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鲁晓明说。


  注重实践教学 提升专业能力

  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财经高校法学教育论坛暨第六届法律职业技能大赛在贵阳举行。来自全国35所财经高校法学院的专家学者共5000余人以线上线下方式参加论坛。此次法律职业技能大赛上,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学生提交的作品从228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5个奖项,其中一等奖1项。今年7月,广州市越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开展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代表队荣获冠军。

  这是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注重实践教学,注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成果缩影。

  鲁晓明说:“优秀的法治人才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潜质、法治精神、人文关怀、科学理性和社会责任感。新时代的法治人应当兼顾理论素养与实务水平,具有跨学科思维和全球视野,既有责任担当,又有创新性思维。”

  为了保障实验教学需要,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建成了涵盖实务实训、模拟仿真、虚拟仿真三种实验手段的多种实验设施,设有法律诊所、法律大数据研究室、创客空间等实训机构,与法院、检察院等实务部门建立4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

  鲁晓明介绍,在实践教学上,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聘请资深法律实务人士承担法律实务课程教学,通过法律诊所、校外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走出虚拟、模拟、仿真的校内教学空间,接触真实的法律事件、案件,以检验和体会、领悟法律职业的必备理论素质,认识法学理论在法律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法律职业责任感。

  “应当推动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良性互动与融合。”鲁晓明说,面对新社会情况和法律问题,应当更多地向学生讲授基础原理、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多地具备面向实践的可操作性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广东财经大学在智慧法治、老龄化法治研究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多名教师获得与互联网、老龄化法治研究相关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该院还成立了广东财经大学智慧法治研究中心,推动智慧社会法治的发展与研究。

  鲁晓明说,该院在智慧法治、老龄社会法治问题研究方面的成绩也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融入了人才培养当中,通过举办系列专题讲座等方式,将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实践环节,鼓励和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作者:□本社记者 潘巧)


责任编辑: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