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法学院举办“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数字法学建设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3-09-06 来源:东南大学法学院

2023828日下午,由东南大学法学院、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基地主办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数字法学建设研讨会”于东南大学九龙湖宾馆举行。原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绍林、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所长郭宗明教授、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周水庚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王锴教授、北大法宝立法运营总监曹琴、《政法论坛》编辑部编辑阮晨欣莅临本次会议。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欧阳本祺教授,社会科学处处长王禄生教授,数字法学团队杨洁副教授、徐珉川副研究员、苗泽一副研究员、邢晨曦老师、刘一帆老师、王苑老师、毕文轩老师、毕胜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东南大学法学院徐珉川副研究员主持。



会议伊始,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东南大学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禄生教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东南大学数字法学学科建设情况。王禄生教授表示,东南大学数字法学建设始于2014年,是国内最早开展数字法学交叉学科研究的院校之一。一直以来,学院始终以服务智慧法治建设为己任,以全国首家“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为依托,采取统筹规划,文工交叉,综合施策”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在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智能应用研发以及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展望未来,东南大学数字法学旨在打造集“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内数字法学研究高地,还请各位专家把脉会诊。



原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高绍林主任委员认为,数字法学的本质,是研究未来法学如何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问题。网络、数据、算法、算力与应用,是人工智能的五大基本领域,要运用法学理论与立法工具回应新兴问题。数字立法,应当鼓励创新、促进发展、保障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并注意个人信息保护。未来的数字法学的发展则必须和数字技术相结合,实现法律原则规则化,法律规则规范化,法律规范标准化,规范标准代码化,法律活动智能化。



北大法宝立法运营总监曹琴指出,数字法学在产业界的延伸发展,被称为法律科技。总体而言,信息化与智能化是法律科技的两种不同面向,而起草辅助和审查辅助等功能模块,属于典型的智能科技。数字法学的产业化需要大量兼具法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交叉背景的优秀人才,这有赖于东南大学等数字法学人才培养院校进一步打通学科壁垒、促进协同育人。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所长郭宗明教授指出,惯性的理科思维会影响新工科建设,而惯性的工科思维同样会影响新文科建设。数字法学等新文科建设,不能单纯以兴趣探索为导向。东南大学法学院可以进一步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在厘清自身学科定位、找准文理交叉的结合点,并促进学科知识的增长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周水庚教授指出,目前数字法学的学科属性尚未完全明确,法学与计算机专业的交流仍相对较少。数字法学的师资队伍建设、青年人才培养、就业需求匹配等重大问题上,尚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未来,东南大学法学院应当进一步关注国家战略的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在厚实学科基础、做好调查研究的前提下进一步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的生长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王锴教授指出,东南大学法学院围绕数字法学建设布局早、站位高,在国内法学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未来,东南大学法学院可以进一步关注法学和计算机的真正交叉、推动数字法学与涉外法治的融合发展,并以前瞻性眼光在新科技领域中提前谋划布局,抢占数字法学建设先机。



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欧阳本祺教授作总结发言。欧阳本祺院长首先感谢了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并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快速发展、融合推进,深刻改变了法学教育模式与法学理论研究方式。东南大学法学院正是在这一新形势下准确识变、主动求变,大力发展数字法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在学校“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提升新兴、强化交叉”的学科布局下,以大项目、大平台为抓手开展数字法学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刚刚起步,数字法学发展任重道远。学院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破除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找准特色交叉专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团结带领数字法学团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培养在未来更有竞争力、适应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责任编辑:谭则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