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成人
王旭院长在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作者|王旭
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尊敬的郑新业副校长,尊敬的各位同事、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古人讲:“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今天,在美丽的大运河畔,在人文与自然景观俱佳的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第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同学。首先,我代表学院对各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我们要特别感谢学校党委,感谢郑新业副校长在百忙之中,为我们的新学科、新学院、新同学送上学校的祝福与殷殷期待,这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也为我们指明了努力前进的方向,感谢郑新业副校长!
各位同学,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学科和纪检监察学院的建设,在学校党委坚强正确领导下,学院在快速发展。在发展中我们体会到,尽管这是新学科,却是强学科;尽管在体量上还不是太大,在战略定位和起步基础上却是大学院——学院不仅积极承担、深度参与了党和国家全面从严治党事业以及学科建设,而且学校也为同学们配备了与纪检监察学相关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强的师资力量,纪检监察学科的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再一次生动证明了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顶尖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学府的地位。学院教师队伍无论在政治意识、专业水平还是实务能力上,都是全国一流和顶级的,因此各位同学是非常幸福的。在此,我要对全院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今天以迎新为主题,但我想问问大家,我们要培养新人、铸就新人,但究竟怎么理解这个“新”?在中国儒家文化里,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学以成人”。从《论语·学而篇》到《荀子·劝学篇》,再到“知行合一”、“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些理念,都在说明人不经过学习与教化,无法成为真正的人。人更并非天生具有君子人格。马克思主义所揭示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孟子也曾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也就是说,人跟动物最初的区别很小。但是,人之所以能成为人,甚至能养浩然之气,追求“完人”,我们同学明天更要成为纪检监察事业的坚定继承者、践行者、开拓者,关键就在于学习,这就是“学以成人”。
今天,我想结合这个概念谈谈体会,也作为院长对大家提些要求。
“学以成人”是中国古典文明的高远理想,没有人一开始就有崇高道德操守、坚定理想信念、丰富专业知识和充分实践经历,要把大家培养成堪当大任、能养浩然正气的人,对我们纪检监察学科而言,这样的人应该是标配,这样的人不是理想状态,而是底线要求。刚才郑新业副校长也提到,无论是身心层面的锤炼、专业能力的打磨,亦或是树立将小我融入集体的意识,若不经过学习、自我淬炼和真正的自我革命,都难以达成“学以成人”的目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教导提出了重要命题:不经学无以成人,不经教无以成学。所以对于纪检监察学院来说,我们要用最坚定的政治态度、最强的师资力量、最真挚和充沛的育人情感,把大家教好。我们也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要求和期待,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作出我们学科的回答。
第一,培养什么人?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不同学院、学科对人才培养有不同期待,这是学科规律使然,也是我们大学老师的使命所在。对纪检监察学科而言,我们要培养的人,也就是作为“陕公一期”的你们,应当有两点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品格要求。
一是培养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的人。今天我们沐浴着七十多年的和平盛世的阳光,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每个人都安享着盛世的太平,但我们也不要忘了:盛世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必然永远存在。如果我们不对各类现实中可能存在或积累的问题有所警醒、不怀揣斗争精神、不增强斗争本领,不孕育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无限忠诚,就可能愧对这个盛世,就无法守护这份太平。再过两天,我们将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从近代的蒙尘岁月到复兴辉煌的历程,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一个有骨气、有志气、体面的、负责任的大国和古老民族已经重回现代文明世界,自信地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要记住,中华民族古往今来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未断层,虽历经挑战磨难,但堡垒从来没有从外部被真正攻破,从武力和军事上,外部没有敌人能征服伟大的中国人民。但是,忧患往往来自于自身,自身肌体的病灶才是对我们真正的挑战。
党和国家设立纪检监察专业,正是因为看到真正的敌人在内部:我们要面对那些丧失党性原则、滥用公权力而腐败的人,党性需要不断锤炼,权力需要严防异化,堡垒被攻破往往源于自身。我们选择纪检监察专业,就是选择了一份历史担当,选择了要在古往今来的大历史观里,在继往开来、存亡续绝的历史忧患意识中,用思想、品德、专业和实践,坚强守护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连续性,不断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同学们要在这样的高度来涵养对党和国家的忠诚,要有文明的历史意识;如果近代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那么多的仁人志士赴汤蹈火、舍家弃业,怎么会有今天的太平盛世?这些天我也在看新时代以来多部反映抗日题材、抗美援朝等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每一次都非常受感动。
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它其实是一个叩问内心的过程:每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过去,不知道有多少人为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奠定基础,那么我们也不会知道未来的路。纪检监察学院的同学首先要成为对党和国家事业无限忠诚的人。在今天这样一个国际形势进入新的变乱交织的动荡期,国内要统筹高质量发展与安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忠诚问题尤为重要,因为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容易让信念蒙尘、思想走上歧路、理想信念崩塌。纪检监察学“陕公一期”这支队伍作为中华文明的守护者、党和国家事业的捍卫者,首先要自觉对纪检监察事业保持无限忠诚。
二是培养求真务实的人。我们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没有坚定的斗志、专业的能力和知行合一的品格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忠诚、斗争、信仰,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学术、知识、良知。晚清重臣张之洞曾著《劝学篇》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其中提到“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虽然今天的表象世界纷繁复杂,在全球,各种意识形态此起彼伏,各种政治力量拉扯博弈,每一个人都置身其中。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求真务实的本领,不能科学、准确、深刻地理解世界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就会成为空空荡荡、没有定力、没有底气的人。
纪检监察学科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关注,其中也难免有少数人误解这份伟大的事业,前面张航老师也提到,有些人觉得纪检监察工作就是“权力的马前卒”、“权力纸牌屋中的游戏”、“权术的操纵运用者”,这些误解的消除,关键在于大家——从事这份事业的人,是否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否懂原理、懂制度、懂规范,同时又坚守底线与良知。共产党人最讲认真,实事求是是我们的校训和灵魂。若只有激情和决心,却不能用专业能力构建中国自主的纪检监察学知识体系,在思想上就成不了铁军,行动上更成不了铁军。所以,我们要培养的是既对党和国家事业无限忠诚,又术业有专攻的人才,二者缺一不可。
第二,怎样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既是学院和教师的大课题,也是每位同学要叩问自己的课题,因为我们从来都注重教学相长与育研结合。一方面,学院会倾尽所能,为大家提供最全的知识、最新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另一方面,同学们作为教育的主体,要对学院有要求和期待,思考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纪检监察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从老师们的感受来讲,“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很重要。《尚书》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换而言之,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往往更难。很多老师能兼顾教课、带学生、写文章与为纪检监察事业做实践贡献,正是因为做到了知行合一——通过实践了解经验,反哺理论思考;再用理论思考引导实践,防止实践脱离理性轨道。纪检监察学和法学、经济学一样,都是经国纬政的大学问,知与行必须高度结合。不懂原理,未来工作中会蛮干;光懂原理,没有坚定信念、职业道德和操守,就会出现“灯下黑”。掌握权力的人若为非作歹,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的危害会比普通人更大。所以,知行合一有两层含义:一是学院的教学、课程、人才培养体系要注入更多实践元素,不能空谈理论,让大家能身体力行;二是同学们要做到“真知”且“真行”,按照学科职业伦理和铁军要求约束自己,从小事、点滴做起。因为滥用权力而沦为这份事业的罪人的例子也不少,殷鉴不远,我们要君子慎独,选择这个专业的我们,必须在校期间就用更严格的纪律意识和底线要求约束自己,警醒自己。
第三,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才培养,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我们专业的同学未来可能进入纪检监察机关,战斗在执纪执法战线,审查调查的对象都是高智商、高素质甚至身居高级领导岗位的人。一方面,对这些滥用权力、损害人民利益、给党和国家事业和形象带来严重损失的对象,我们不能慈悲,不能手软,不能退让;但另一方面,我们要对人民有大爱,只有对纪检监察工作越兢兢业业,严格执纪执法,克己奉公,才能越体现对人民的深沉的热爱。若没有这份大爱,我们就只是运用权力的行尸走肉。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成为权力的附庸,不要与权力合谋,不要以拥有权力为荣,因为所有权力都来自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的纪检监察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最后,希望两年或三年后,大家能真正实现“学已成人”——这里的“已”是“已经”的“已”。当大家从人民大学走出,奔赴祖国纪检监察事业各条战线时,能无愧人大的期待,无愧纪检监察“陕公一期”的历史荣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