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法学研究》
《法学研究》2012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12-11-2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法研究

谢海定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法领域的研究在前辈学者的努力和带领下,从近乎废墟处起步,依时代需求不断突破禁锢、拓展视野,不仅在知识积累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也为国家法治和人权事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时至今日,公法研究在研究主题广泛拓展、研究方法多样采用、研究材料不断更新、研究主体和成果文献的数据都呈现爆发式增长的繁荣表象之下,却难以见到作为学术繁荣标识的······

2、公法研究中的概念清理和重整

黄文艺

内容提要:在科学研究中,概念是理论思考和分析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也是理论命题和体系最为基础的构成要素。如果研究者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存在严重的缺陷,如概念的内涵模糊不清,或者属于随意杜撰的伪概念,那么建立在这种概念基础之上的理论将很难有科学性和解释力。因此,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必然相当重视概念的分析和提炼,努力铸造一个内涵清晰、逻辑严谨的概念体······

3、逻辑学方法与法理学研究

刘杨

内容提要:在我国法学界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霍姆斯语)。与此相一致,形式各异的经验、实证方法在法学研究中备受青睐。但法理学正像它的别名法哲学所提示的那样,严格说来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非法学的一个学科。就此而言,仅强调经验实证方法未必符合法哲学的本性。源于黑格尔的逻辑学方法对法理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原则的······

4、公法规范解释方法的研究课题

刘飞

内容提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一大批公法规范的出台,我国法制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有法可依"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由于立法在近三十年以来持续居于中心地位,学界无不倾力关注成文规范的制定与修改,法律规范应如何适用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时至今日,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公法学如何对待政治事实

翟国强

内容提要:一般而言,任何法律问题都无法回避其特定的政治背景,公法问题尤其难以回避与其相关的政治实践。在理想的法治社会,法律应当构成政治的界限。然而在现实中,政治可能会吞噬法律,甚至取代法律。这种倾向,在法治不发达国家尤为明显。在政治包揽法律的社会,法律规范可能远没有政治事实"重要"。作为一种客观规范的法律可能远没有政治"伟大",因为政治事实······

6、行政任务取向的行政法学变革

郑春燕

内容提要:没有人能够否定西方经典理论译介和制度移植的重要性,因此,系统梳理西方某一具体学说或制度设计,尤其是洞察学说与制度流变背后的时代背景,堪称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但是,如果仅停留在鼓吹"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无视中国现实的社会状态以及传承千年的独特文······

7、行政法案例研究方法之反思

章志远

内容提要:近年来,案例研究方法在国内行政法学研究中迅速兴起。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行政法学者开始以"案例"为观察视角,通过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案例选》等权威媒体登载的典型行政案例的裁判过程,拉近了行政法学研究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促成了"纸面上的行政法""行动中的行政法"的演进。另一方面,主流法学刊物、知名出版机构和最高人民法院都对行政法案例研究秉持了一种积极的回应立场,行政法案例研究的系列成果得以公开问世,判例研读沙龙的连续开读也意味着行政法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有效沟通,一个行政法案例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正呼之······

8、应急行政的兴起与行政应急法之建构

戚建刚

内容提要:2003年发生的"非典型肺炎(SARS)"作为分水岭,一场名为"应急管理""哥白尼式"行政改革运动在我国迅速展开(华建敏:《依法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中国应急管理》2007年第10)。这场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公共事务经常呈现常态······

9、国家任务社会化背景下的行政法主题

杨登峰

内容提要:自近代宪政制度建立以来,公法学基本上是按照国家与社会相区分的理论模型构建的。在这一理论模型中,管制的国家与自治的社会代表着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解。期间,行政法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19世纪自由主义国家和20世纪福利主义国家两个阶段·····

10、中国比较行政法研究的前瞻

李洪雷

内容提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行政法学界的辛勤耕耘,我国的比较行政法研究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一,大量的域外行政法文献以翻译或评介等形式被引进,学界对域外行政法的掌握更趋准确和深入,也为中国的行政法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素材。其二,在行政法学研究中,直接利用······

11、私法和行政法在解释论上的接轨

方新军

内容提要:随着现代规制国的出现,以及规制手段多元化所引发的契约国的出现,公法和私法之间出现了多层次的交融。现代社会的法律已经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规范体系,同一社会经济生活现象公法和私法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调整,一旦出现纠纷,偏废任何一方进行孤立的考察都不可能圆······

12、法学方法与我国宪法学研究的转型

杜强强

内容提要:对违宪审查体制的介绍和探讨是三十年来我国宪法学研究的一个重中之重。不过,违宪审查机制并不是宪法的唯一实施途径,更不能说没有了违宪审查就没有了宪法。就我国宪法来说,它的实施更多通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而非通过宪法监督的方式来实现。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法律,既是对宪法的具体化,也是对宪法条款的解释和实施。三十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

13、中国宪法与宪法学的当代使命

徐继强

内容提要:宪法学的研究不能不关注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历史特点、现实状态和未来走向。讨论中国宪法学研究的转型,不能不采取一种历史主义的视角,思考中国当代宪法、宪法学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与当代历史使命。总体来说,中国近代历史是努力从积贫积弱走向振兴图强的过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

14、违背善良风俗故意致人损害与纯粹经济损失保护

于飞

内容提要:"背俗故意致损",是在权利和利益区分的基础上进行侵权法思考必然会遭遇的一个问题。德国民法典立法者设立第826条时,并不具有利用该条将法律与道德、习惯等法外规范相连通的直接目的。第826条的功能在后世学说的解释中形成了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两大功能群。试图为"背俗"设置实质判断标准的实质功能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批判,并且在学说上出现了将纯粹经济损失保护作为第826条核心功能的观点。故意要件的本质是在缺乏社会典型公开性的纯粹经济损失领域维持行为人的预见性。法解释对该要件有所软化,但不宜将故意降低为重大过失。背俗要件的判断标准存在于判例之中。应当借鉴动态系统理论,以本土判例为素材,建构我国的"背俗故意致损"判例类型。纯粹经济损失概念并不表达一个真正的类别,而是包含了千差万别的事物,该领域不存在一般保护规则。"背俗故意致损"只是纯粹经济损失保护中的"最小值"。应当建立特别规范、保护性法律和"背俗故意致损"三层纯粹经济损失的立法保护体系。

关键词: 背俗 故意 纯粹经济损失

15、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与法律控制

吴汉东

内容提要:在风险社会的语境中,知识产权法是一种制度文明,也是一种可能存在的制度风险。诸如文化风险、生态风险、基因技术风险、网络风险等,主要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内生性"风险。如何克服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的先天性缺陷和潜在危机,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寻求风险治理机制,是国际知识产权界共同面临的时代问题。知识产权制度风险的法律治理必须秉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权利观念与责任观念统一、法律控制与技术规制统一等理念,并通过传统知识保护、公共领域保留、开放存取及知识共享协议、知识创新奖励等制度的替代和补充,形成一个应对风险社会的观念体系和制度系统。这是应对知识产权制度风险的法律举措,也是实现知识产权制度价值目标的法律变革路径。

关键词: 风险社会 知识产权 制度化风险与技术性风险 法律控制

16、一审判决效力与二审中的诉讼外和解协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号指导案例评析

王亚新

内容提要:对指导案例2号归纳的程序规则,理论上可用"执行力替代说"来加以说明。引入诚实信用原则并明确其在法律解释中的作用亦为本案的靓点之一。指导性案例应当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系列性,使规则的流变和连续这两种司法实务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意义上,本案能够成为程序规则发展的一个起点或中间项。通过对案情基本事实多种演化形态的示例性延伸,本案程序规则的内容及其参照运用能够体现出微妙地调整变化却又保持前后一贯稳定性的独特机制和作用。本案所提炼出来的裁判规则既可能循着诚实信用原则的实质化、要件化这一路径发展,也可能根据司法实务中对"撤回上诉还是撤回原审起诉"的现实问题作出的回答而演变。对指导案例2号的分析表明,可以把"类似""参照"等对指导性案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概念逐渐地加以具体化和类型化。

关键词: 执行力替代说 诚实信用原则 类似案件 参照 类型化

17、释明的理论逻辑

严仁群

内容提要:释明有时会使案件结果发生逆转,所以必须有逻辑可循。释明不得背离保护权利、维护实质正义的释明主旨和其他正当目的,不能超出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和已呈现的事实。此为释明的目的边界和事实边界。时效制度与释明制度之主旨相悖,所以不能就时效释明。在事实边界内,法官应进行一切合目的的释明,包括对当事人未主张的权利和重要事实的释明,原告的请求额不足时也应释明。法官就事实无法形成心证时应告知当事人追加证据。遵循逻辑的释明不会使法官丧失中立性。辩论主义并非绝对不可突破,也不能以尊重处分权为名漠视权利之丧失。

关键词: 释明 辩论主义 处分权主义 法官中立

18、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前景

陈柏峰

内容提要:征地纠纷的本质是各方对土地发展增益的争夺,土地发展增益在法律上表现为土地发展权。土地发展增益主要源于外力,是全体社会大众努力的结果,具体地块的发展增益与国家发展战略、城市规划、非农用地供应政策、城市化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土地发展权并非土地所有权的派生权利,它因国家管制权的行使而成为一项独立的权利。我国的土地发展权国有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防止少数人独享土地发展增益。其不合理之处在于,未能明确保障失地农民分享土地发展增益,且缺乏制度装置来让大田农民分享土地发展增益。我国应当坚持土地发展权国有模式,并通过完善具体制度来保障土地发展增益全民共享。

关键词: 土地发展权 土地发展增益 征地补偿 土地管理法

19、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困惑与消解

张千帆

内容提要:农村土地的使用权最终属于农户或农民个体,个体化的农地使用权应该受到法律尊重与保障。目前,由于农村土地使用权受到人为的法律约束,农地价值遭到极大贬损,亟需改革中国农村不合理的土地管制主义模式,将宪法赋予的集体土地财产权还给农民,并将城市化与征地脱钩。城市化涉及的实质问题是合理的城乡规划与政府审批,而当前中国各地的城乡规划严重缺乏民主参与并带有极大的随意性。要保证规划与审批的合理性,必须通过民主立法和参与程序保障政府规划权的行使符合多数民意,并通过适当的司法审查机制保证规划目的与程序的合法性。

关键词: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城市化 土地征收 土地管理法 宪法

20、土地征收审批的正当程序改革

刘国乾

内容提要:程序正当是土地征收理应遵循的原则,实践中的改革已使报批前的准备阶段包含正当程序要素,然而公告之前的征收审批是否也应遵循该原则却有争议。征收审批内部程序运作的技术性设置不能改变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属性,而其在实质上还具有对土地权利变动进行裁决的功能。征收审批的行为属性和功能属性理论上均要求引入正当程序。现行征收审批是由申请机关单方主宰信息的封闭决策过程,这导致审批机关缺乏第三方信息对报批材料进行验证。提高审批实效的要求呼唤引入正当程序作为信息传导机制。审批机关可利用拟被征收人表达异议或抗辩的信息弥补无法观测到申请机关行为的局限,增强对报批材料的核实能力。

关键词: 土地征收审批 正当程序 具体行政行为 土地管理法

21、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南连伟

内容提要:风险刑法理论曲解了风险社会理论,尤其是风险范畴的真实含义,混淆了风险社会的风险与传统社会的风险。该理论针对的是传统社会的风险,它对于传统刑法理论的颠覆是无根据的。风险社会的风险具有全球性、未知性、系统性、两面性,在古典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它们被合法化为现代化的"潜在副作用",古典工业社会的刑法无法化解风险社会的风险。风险社会的危机属于系统危机,需要系统性地解决,这首先有赖于科学和政治的制度性反思。面对风险社会的危机,刑法既不应无所作为,也不应鲁莽冒进,而应当是反思性的。

关键词: 风险刑法 风险社会 刑法反思

22、自杀的认定及其相关行为的刑法评价

王钢

内容提要:刑法中认定自杀有主客观两方面要求。在主观方面,被害人不仅应当认识到并且意欲死亡结果发生,而且必须自愿地、也即自主决定地选择了死亡。对于自愿性的判断应当以有效承诺的主观要件为标准。重大的动机错误同样导致不能成立自杀。此外,被害人还必须客观上事实性地支配着直接导致死亡的行为,在将不可逆转地造成死亡结果的最后关键时刻自己控制着事态的发展。自杀本身并非刑事不法行为,教唆或帮助自杀、对自杀者不予救助或者过失导致他人自杀等自杀相关行为也不应受到刑事处罚。

关键词: 自杀 自杀相关行为 间接正犯 法益侵害

23、刑事诉讼指定管辖制度之完善

龙宗智

内容提要:刑事诉讼中的指定管辖,其目的是保障司法公正,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弊端,如适用随意性较大,指定侦查管辖于法无据,公、检、法在指定管辖上不能有效衔接,公民的管辖异议权与指定管辖申请权不受尊重等。存在的问题与我国特有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制度结构,以及司法权集体行使的特殊形式有关。改革完善该制度,在模式设定上,仍应以审判为基点,同时明确侦查阶段的指定管辖并允许检察机关监督。审判中的指定管辖应由检察机关提出,由人民法院审查决定。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程序法定原则,慎重适用指定管辖;坚持管辖便利原则,指定地点应当方便办案。在制度完善方面,需要明确指定管辖的适用范围;明确指定管辖的相关主体、考量因素及决定程序;合理设置指定管辖的具体程序,确认公民的管辖异议权与管辖申请权并予以保障。

关键词: 刑事诉讼 指定管辖 程序法定 制度完善

24、国际税收透明度同行评议及中国的应对

崔晓静

内容提要:为实施国际税收透明度和信息交换原则而组织的全球税收论坛同行评议是国际税收合作中的新机制。评议中发现在涉外信托、无记名股票和名义持有人三个问题上各国普遍存在信息透明度不足的缺陷。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与论坛所设计的标准也有一定距离,值得引起注意。应当在完善信托税制的实体法律基础上加强获取信托信息的税收征管程序立法,对国内信托和涉外信托分别制定信息申报规则;有必要对公司法第130条进行修订,取消发行无记名股票的规定;制定隐名投资中的名义股东的信息保存法,对名义股东施以信息报告义务。

关键词: 税收透明度与信息交换原则 全球税收论坛 同行评议

25、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法治化路径

刘敬东

内容提要:传统全球经济治理模式不能反映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既缺乏民主性,也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必须加以改革。各国可以考虑制定《国际经济合作宪章》,确立平等及相互尊重、实现共同利益和促进合作与广泛共识的法律原则;扩大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治理,G20机制的基础上设立具有最高权威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为蓝本建立一整套国际经济争端解决机制,从而实现全球经济治理的法治化。

关键词:全球经济治理 《国际经济合作宪章》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 争端解决机制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