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特稿
论《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的主要议题——纪念《法学》复刊30周年·名家论坛(三) 汤维建
l 法务时评
“7·23”动车追尾事故处理引发的法律问题 刘哲昕
l 笔谈:我国法律体系形成后司法的责任和使命
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在提升法律体系的品质、维护法制权威中的作用 何勤华
法官的忠诚度建设是维护法制权威的关键要素 曲玉梁、练育强
人民法院立法建议在法律体系完善中的功能 马金芳
规范性司法解释在法律体系实施中的责任和使命 张 勇
完善法律体系的司法路径 张卓明
法律体系的实践化与社会管理的法律化 苏彦新
l 专题研究:法律应当如何应对李昌奎案?
从李昌奎案看“邻里纠纷”与“手段残忍”的涵义 车 浩
罪刑法定主义视角下“赛家鑫”案再审问题之剖析 周 详
从李昌奎案检讨数罪并罚时死缓的适用 姜 涛
l 论文
对香港终审法院就“刚果金案”提请人大释法的看法 秦前红、黄明涛
论宪法之下的刑法秩序转型与权利保护 李样举
法治视角下的事件通报 李长城
论人格权法定、一般人格权与侵权责任构成 易 军
知识产权行政授权及确权行为的性质解析 杜颖、王国立
著作权集中许可机制的正当性与立法完善 熊 琦
l 专论
拆迁变法的个体利益、集体利益与公共利益解读——限于旧城区改建的分析 赵红梅
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的模糊性及其改进路径 谢德成
物业小区停车位完全市场化的立法误区及其矫正 杨遂全
从“欧盟对华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案看从低征税规则的适用 苟大凯
l 法律实务
受贿罪量刑中的宽严失据问题——基于2010年省部级高官受贿案件的研析 孙国祥
量刑如何实现均衡——以量刑规范性文件为分析样本 刘 军
论《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的主要议题
汤维建
内容摘要: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主要讨论和解决诉权与审判权、检察监 督权与审判权、社会参与权与审判权、调解权与审判权以及执行权与审判权之间的关系。《 民 事诉讼法》修改中的权力配置所环绕的轴心是审判权,其基本的思路乃是对审判权的制约和 监 督。通过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调整,将构建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诉讼体制,这是对审判权的第 一次削权。以陪审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参与权的有效强化乃是对审判权的第二次削权。将执 行权从大一统的审判权中分离而出,乃是对审判权的第三次削权。将调解权与审判权分离开 来运转,防止以模糊的调解权掩盖清晰的审判权,乃是对审判权的第四次削权。最后,将审 判权纳入到检察监督的轨道,则可以视为是对审判权的第五次,也是最终一次削权。我国 《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不仅是过去和现在,而且在将来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以对审 判权的限缩和控权为圭臬和鹄的。
“7·23”动车追尾事故应急处理引发的法律思考
刘哲昕
内容摘要:“7·23”事故的处理暴露出诸多的法律问题。“通车”优先于“救人”说明应急 救援的立法价值序位错乱;救援过程中的混乱暴露出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存在条块分割;过早 损毁车体折射出证据保全的意识十分淡薄;赔偿标准的“三级跳”暴露出铁路事故赔偿立法 的陈旧与过时;而事故的深层次原因与铁道部长期政企不分的体制痼疾有关,所谓的“自然 垄断”与“国有化”诉求并非政企分开的真正障碍。
从李昌奎案看“邻里纠纷”与“手段残忍”的涵义
车 浩
内容摘要:围绕云南李昌奎案的各种宏观理念之争,应该被还原成刑法教义学上的技术问题加以分析。云南高院改判死缓所引据的“邻里纠纷”,不是空间性和物理性的地域概念,而应被理解为以熟人社会为情理基础、以特殊预防为刑罚目的、以直接关联性为教义学特征的法律概念。行为人或被害人不是制造纠纷的直接当事人的,不适用“邻里纠纷”的优惠政策。“手段残忍”重在强调行为对善良风俗和人类恻隐心的挑战,它本来就是以社会一般观念作为判断基准的规范性概念,司法者应将其视作民意舆情中的合理成分予以采纳。法院审判坚持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渠道运用专业能力吸纳民意并消解理念之争;李昌奎案暴露出的判决书不说理的弊端,应该引起司法者足够的警醒。
对香港终审法院就“刚果金案”提请人大释法的看法
秦前红 黄明涛
内容摘要:香港终审法院最近就刚果民主共和国诉美国FG Hemisphere Associates LLC公司一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解释《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请求。这是香港终审法院第一次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58条的有关规定提请释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与法律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积极、慎重、高度专业地处理本次释法,并尤其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