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法学》
《法学》2014年第12期
发布日期:2015-05-13 来源:《法学》编辑部  作者:佚名

法务时评

就职宣誓制度的程序性价值--------------------------------------王月明/3

丈夫生育权的法理问题研究

——兼评《婚姻法解释(三)第9-----------------------------周永坤/9

人大质询法院之规范--------------------------------------黄晓辉 /16

信访制度改革与统一《信访法》的制定------------------------------ /23

共有人优先购买权和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竞合之证伪

——兼评《房屋租赁司法解释》第24条第1项的理解和适用--------- /32

协议管辖制度中的实际联系原则与不方便法院原则

——兼及我国协议管辖制度之检视----------------------刘晓红 /43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建构----------------------------------------君博/51

论文

授权国务院暂时调整法律实施的法理问题

——以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蔡金荣/61

“稳增长”政策的政治逻辑与法律治理------------------------------刘普生/68

新经济时代从“以票控税”到“信息管税”的转向

——由BT2税收征管问题引发的思考----------------------------- /76

论重混创作行为的法律规制----------------------------------------胡开忠/89

“重刑”反腐与刑法理性------------------------------------------何荣功/98

论刑事裁判中的结果导向及其控制----------------------------------王强军/108

争鸣

再释“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

——与周光权教授商榷----------------------------------------刘明祥/116

对严格产品责任正当性的质疑与反思--------------------------------董春华/12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专栏

我国律师责任险的现状与出路----------------------------韩长印 郑丹妮/138

论农民权利发展的价值逻辑

——以我国新型城镇化为视野-------------------------刘同 /150

就职宣誓制度的程序性价值

●王月明

【内容摘要】 现代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就职宣誓制度。就职宣誓仪式本质上是宪法规定的权力转移程序,其作为一项宪法实施程序规定在宪法中,具有程序性的价值。庄重和公开的就职宣誓仪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仪式参与者和公众对权力转移的认同感,强调国家权力行使者角色的成功转换。就职宣誓制度赋予权力转移的合法性,对国家权力转移具有规制性价值,承担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的功能。

【关键词】 就职宣誓制度 宪法程序 权力转移 程序性价值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创新研究》(14ZDA014)之子课题《人大选举制度(选民选人大代表和人大代表选官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丈夫生育权的法理问题研究

——兼评《婚姻法解释(三)》第9

●周永坤

【内容摘要】 从本世纪开始,丈夫的生育权之诉案件上一直存在两种正相反对的判决,理论上对丈夫有无生育权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的生育权分积极与消极两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消极意义上的“不生育自由权”,这是对抗丈夫的私法意义上的权利。《计生法》规定的是公民对抗国家的、公法意义上权利。在法律上,我国的丈夫只具有对抗国家的公法意义上的生育权,不具备对抗妻子的私法意义上的生育权。《婚姻法解释(三)》第九条隐含了对妻子“不生育自由权”的否定,不合法且对妇女权益构成了损害,也违反当今国际潮流,建议废止。

【关键词】 生育权 丈夫 公法意义 私法意义 婚姻法解释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协议管辖制度中的实际联系原则与不方便法院原则

——兼及我国协议管辖制度之检视

●刘晓红

【内容摘要】 目前,虽然各国民事诉讼立法在不同程度上认可协议管辖制度的合理性,但协议管辖所指向的管辖法院与系争事项之间的联系度要求各国又表现不一。大陆法系部分国家通过实际联系原则对此进行规制,而英美法系国家则通过不方便法院原则对此加以限制。在我国,协议管辖所指向的管辖法院和系争事项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主观联系还是客观联系)不应作为管辖权协议是否有效和可执行的前提条件,并且法院从公共利益角度可以有限度地适用不方便法院原则对当事人选择法院的便利性进行审查。

【关键词】 协议管辖 实际联系原则 不方便法院原则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再释“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

——与周光权教授商榷

●刘明祥

【内容摘要】 我国的通说认为,对《刑法》第29条第2款中的“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应按其字面含义解释为“被教唆的人没有按教唆犯的意思实施犯罪”;不能以共犯从属性说为根据解释为,“被教唆的人已着手实行犯罪但没有既遂”。我国刑法不是采取德、日刑法那样的区分正犯与共犯的犯罪参与体系,而是采取单一正犯(犯罪人)体系,也没有采取德、日所流行的共犯从属性说,因而不存在按共犯从属性说做上述不同于通说之解释的法律基础。况且,即便是认为我国刑法采取了区分制和共犯从属性说,也不能否认其做出了处罚教唆未遂(即处罚“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教唆犯)的例外规定。德国刑法就是适例。德国的通说对他们刑法中的“教唆他人实施重罪而未遂”(即教唆未遂)的解释,与我国的通说对“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理解大体相同,这足以说明我国持共犯从属性说的论者所做的上述“目的解释”,不具有合理性。我国的通说并非是站在主观主义的立场所做的解释,所采取的“严格解释”方法是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且正确说明了《刑法》第29条第2款与第1款的关系,完全符合体系解释的要求。教唆未遂(即“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情形,在犯罪形态上,不属于犯罪未遂,而属于犯罪预备。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对这种特殊预备犯的处罚规定尚有缺陷,有必要通过修改刑法来予以完善。

【关键词】 教唆犯 教唆未遂 共犯 正犯 从属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我国律师责任险的现状与出路

●韩长印 郑丹妮

【内容摘要】 我国律师责任险在上世纪末并未随着律师责任赔偿制度的建立而得到有效推行,本世纪以来,律师责任险的发展不仅始终缺乏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支撑,而且2009年《保险法》的修改使得曾被力图推行的强制律师责任险丧失了合法性依据。我国律师责任险的现状表现为:在实施背景方面,职业责任保险本身发展不充分,律所已普遍为律师提供“两险一金”,律师执业纠纷多而理赔少,律师负赔偿责任的事由相似;在宏观格局方面,各省律师责任险统保进程不一,保险公司形成地域性垄断;在具体条款方面,被保险人范围约定不一,保险标的排除侵权责任,多重赔偿限额十年不变,保险条款简单模仿。我国律师责任险的改革出路包括废除过时的规范性文件、构建自愿律师责任险制度、改进律师责任险合同条款等。

【关键词】 责任保险 律师责任 强制保险 自愿保险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机动车三责险改革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AFX019)的阶段性成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