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评论》2009年第3期 目录、摘要、关键词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向度 何士青(3)
摘 要:就法学视角而言,民生问题是一个法治问题。民生对法治存在着依赖关系,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驾护航。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保障公民的就业权、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安全权等是法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与核心。加强民生法治建设,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根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它要求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体系以及切实施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制度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我国宪政框架下的性质定位 秦前红 周 伟(9)
摘 要: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性质定位是其合法性论证的深层需求,同时也是排除制度设计困扰的必然要求。在宪政框架下,基于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功能差异,可以将人民监督员制度定位为权利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公民基本权利即批评与建议权的具体实现方式具有宪法依据。在这一定位下,通过可操作的程序设置和国家义务的履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刚性约束力不会减损,它将更注重公民的自愿参与性、民主性、程序性、外部性和有效性,其终极价值目标在于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人权保障。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制度; 宪政框架; 定位; 权利; 权力;
论刑法的趋同 叶小琴(16)
摘 要:法律趋同化理论主张"趋同"概念独立性的基本观点值得肯定。不过,"法律趋同化"这一概念的基本表达还可以商榷,应该区分趋同、趋同化、趋同性,"法的趋同"作为法学中趋同理论的基本概念更为妥当;法的趋同化、法的趋同性应该是派生概念。论文系统定义了"刑法的趋同"的系列概念——刑法的趋同、刑法的大趋同、刑法的小趋同、刑法的域内趋同、刑法的区际趋同,并分析了刑法的趋同与刑法国际化的关系,初步构建了刑法的趋同之理论分析框架。
关键词:刑法的趋同; 大趋同; 小趋同; 域内趋同; 区际趋同
间接正犯的正犯性学说述评 肖志锋(24)
摘 要:间接正犯的正犯性问题是间接正犯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围绕此问题,各国刑法学者众说不一,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本文拟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学说进行介绍,然后逐一评析,以期能对进一步研究间接正犯的正犯性问题有所裨益。
从民商法到经济法:市场经济伦理与法律的同步演进 张德峰(29)
摘 要:古典经济学的"自利"假设为市场经济奠定了人性基础,也为市场经济伦理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公平竞争伦理是市场经济伦理观的核心,对自由市场经济伦理的规范作用和约束力予以强化和保障的法律机制主要是近代民商法。进入社会市场经济阶段后,市场经济伦理观又发展了社会责任伦理,与之相应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以及经济法等社会本位之法由此而生。社会责任伦理中的社会整体经济利益责任伦理是对自由市场经济伦理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法律强化和保障机制便是经济法。
也论民法的地位与功能
——以民法与宪法的关系为视角 张善斌 赵 光(36)
摘 要:公、私法划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理念上,而无法实现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野。民法也无法单独划定一个不受国家干预的市民社会空间。民法和宪法不存在源与流的关系,但宪法是民法的基础,一国宪政的发达是民法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正确定位民法,处理好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民事立法才会更科学。
质权还是抵押权:再论普通债权质权的性质 罗欢平(44)
摘 要:普通债权可以通过通知第三债务人来实现占有的移转,从而具备了质权设定的基础,只是因为通知第三债务人无法实现公示,故需借助债权证书的交付或登记来达到公示的目的。
关键词:普通债权质权; 转移占有; 通知第三债务人; 登记;
我国仲裁机构民间化的制度困境
——以我国民间组织立法为背景的考察 宋连斌 杨 玲(49)
摘 要:实践中的中国仲裁机构与民间组织相去甚远,仲裁机构民间化之争为中国所独有。仲裁机构作为一种民间组织,却不能"民间化"的制度困境在于我国民间组织立法的缺失。有"结社自由"的宪法保障,但我国民间组织立法法仍存在"法律缺位"、"效力过低"等诸多问题。仲裁机构法律上的民间组织地位之解决路径包括对仲裁法、民间组织法和民法的修改和完善。但制度本身又不能完全解决仲裁机构民间化回归的问题,这要依靠理念、文化和政策的合力才能实现。
关键词:仲裁机构; 民间组织; 非营利组织; 结社自由; 法人;
冷战后时代国际人权法的新发展及其对现代国际法的影响 万鄂湘 毛俊响(58)
摘 要:冷战后时代国际人权法的新发展主要表现为国际人权规范进一步细化、国际人权法的适用范围日益拓展、国际人权监督机制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司法性逐步增强、人权国际保护方式历经重大转变、尊重和保护基本人权理念被公认为国际社会的普遍价值。国际人权法的新发展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织的产物,它对现代国际法的体系、价值、基本原则和规则产生复杂的影响。
国际法与中国周边传统安全威胁的应对 邓 烈(64)
摘 要:与邻国的领土纠纷、分离倾向的抬头等,是目前中国周边环境中所面临的主要传统安全隐患。如何应对这些安全威胁?特别是如何能在"和谐周边"的战略理念下,处理好各种周边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中国提出的"和平崛起"概念中,和平既是目标也是途径中国的周边政策不仅应将亲仁善邻作为追求的目标,而且在方略措施上也须与强权政治拉开距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重视国际法的关键作用。这既要体现在新的周边安全观上,也要落实在应对周边传统安全威胁的具体实践当中。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在处理上述传统安全问题时,的确可以从国际法中找到不少应对之道,施展的空间十分广阔。
关键词:和谐周边; 安全观的转换; 周边传统安全威胁的应对;
论非洲国际关系与国际法 纳西尔 白中红(71)
摘 要:国际关系在国际法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洲大陆国际关系的演变同样对国际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非洲国家独立前,欧洲殖民主义严重破坏了正在形成之中的非洲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的实践大大丰富了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而目前非洲国际关系使国际法面临诸多挑战。非洲大陆发生的几次人道主义危机又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外资公平与公正待遇标准的要素评析 杨慧芳(77)
摘 要:公平与公正待遇标准是外资待遇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就该标准所包含的要素一直存有不同的主张。本文对其中受到较多关注的善意原则、透明度要求、稳定的法律和商业环境、投资者合理期待的尊重和正当程序原则进行了阐述并予以评析。文章认为,确定该标准所包含的要素是一个比较现实、更为客观的选择。但无论怎样,都应在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和东道国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保持平衡,这才符合"公平与公正"的应有之义,即不仅仅是对投资者的公平,而且应包含对东道国的公平。
论条约中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 李伟芳(83)
摘 要:在综合分析有关环境损害的条约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环境损害的赔偿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对环境本身的损害和由于对环境的损害而带来的有害后果(主要是指人身伤害、财产损害)。
关键词:条约; 人身伤害; 财产损害; 环境损害; 损害赔偿
论级别管辖权异议制度的完善 李 浩(88)
摘 要:对级别管辖权的异议是管辖权异议制度的重要内容,对级别管辖权的异议分为不同的类型。我国司法实务对级别管辖权异议与对地域管辖权异议采用不同的处理程序,不允许当事人对受诉法院就异议所作出的决定提起上诉。这种限制上诉的做法既缺乏法律依据,也不利于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且与修订后的民诉法允许对管辖错误申请再审的规定不相协调。应当赋予当事人因诉讼进行中确定级别管辖的事由发生变动而请求将案件移送到上一级法院审理的权利,应当赋予当事人对级别管辖异议裁定的上诉权。
反复实施危害行为的成罪及处罚模式探讨 林亚刚 张莉琼(95)
摘 要:反复实施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支配下,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危害行为,数次触犯同一罪名的情况。该类行为与不同的故意结合可能形成不同的犯罪形态在同一或概括的故意下,反复实施的犯罪行为形成连续犯,应该从一重罪从重处断;在实施某一犯罪的犯意倾向支配下,反复的危害行为形成集合犯,是法定的一罪,按相应的法定刑处罚;在单一犯意支配下,为完成犯罪而反复实施无独立评价意义的危害行为形成接续犯,是实质一罪,依相应的法定刑处罚;同种数罪虽具有反复危害行为的特征,但只是与上述犯罪形态具有相对照的意义,应该数罪并罚。
关键词:反复实施危害行为; 连续犯; 集合犯; 接续犯; 处罚模式
关于罪数论共性机理之探讨
——不同罪数模式下的思考 王明辉 唐煜枫(101)
摘 要:犯罪非价内涵是反映犯罪本质的价值性概念,是构建不同罪数模式的共同思考基础。一罪与数罪的划分必须根据犯罪事实对犯罪本质的表现状况来决定。犯罪非价内涵是由诸多要素通过彼此联系所形成之综合力量所表现的。对犯罪构成标准的运用要通过与犯罪非价内涵状况的联系实现刑法的充分评价,并禁止重复评价。作为刑法评价结果,罪名宣告和刑罚宣告各具独立的功能,应分别对犯罪非价内涵的质与量做出合理反映。
行政裁量权收缩之要件分析
——以危险防止型行政为中心 王贵松(111)
摘 要:现代社会中,政府负有防止危险发生的职责,但在特定的案件中,究竟何时履行、如何履行这一职责,政府享有一定的裁量权限。行政裁量收缩论是分析行政不作为乃至作为违法的重要理论,它既承认行政裁量的价值,又在一定情况下将行政裁量压缩至零。如果个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等重大法益遭受迫切而具体的危险,而行政主体能够预见到危险,又拥有职权和义务能采取措施回避危险的出现,这时行政裁量必须收缩,否则即构成违法。
关键词:行政裁量收缩论; 行政裁量; 危险防止型行政; 构成要件;
刑讯逼供社会认知状况调查报告(监狱服刑人员卷) 林莉红 张峰振 黄启辉(119)
摘 要:通过调查,了解监狱服刑人员对刑讯逼供的认知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的服刑人员对于刑讯逼供的法律知识和权利意识不容乐观,其中偏低的受教育程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受访的服刑人员相对于普通公众更倾向于反对刑讯逼供;遭受过直接刑讯逼供的服刑人员相对于无此遭遇者更倾向于反对刑讯逼供,其对法院审判、司法现状、司法人员的文明程度更倾向于作出否定性评价。通过分析找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论不动产登记的查询主体 黄 莹 吴 鹏(130)
摘 要:不动产登记的目的在于公示。对不动产登记的查询是实现公示的重要途径。我国《物权法》对查询主体作出限制,违背了不动产登记的本质要求,应当修正为任何人均可依法查询登记内容。
司法ADR建构中的委托调解制度研究
——以中国法院的当代实践为中心 肖建国(135)
摘 要:我国民事诉讼的当代实践表明,以法院委托调解为典型形态的司法ADR无论在立法、理论和司法层面都获得了全面的承认。作为"三明治式的司法",委托调解制度拓展了民事司法的外延,使得法院司法职能的行使方式和技术变得灵活而丰富多彩。同时,诉前委托调解、审前委托调解和审中委托调解三种实践模式之间程序机理上的差异,以及委托调解的强制性启动机制面临的程序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质疑等,都对委托调解制度的未来走向提出了挑战,故迫切需要对上述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回答和论证。
关键词:民事诉讼; ADR; 司法ADR; 委托调解; 协助调解; 和解协调;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对劳动权的保护 胡 芬(145)
摘 要:政府职能转变是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的具体表现。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职权内容的调整;二是政府机构的变动;三是政府职权的运行模式之改革与创新。无论政府职能如何转变,政府的核心作用始终是维持社会稳定。政府保护劳动权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因此,我国在转变政府职能时应加强对劳动权的保护。
杨朱思想的法学解读 柯 卫 马作武(150)
摘 要:杨朱素被视为极端利己主义者而含诟千古,全因人们对"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的误读所致。其实,从法学的角度解读杨朱思想,可以挖掘出两方面极具积极价值的内涵一是个人本位与个体权利意识;一是对君主制的挑战与反叛。杨朱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值得珍视。
法学家的使命 谢冬慧(154)
摘 要:法学家是由优秀的法学研究者所组成的学术职业团体,他们具有追求正义精神,直面现实生活,献身法治事业的应然特质。在国家的法制建设中,法学家们贡献着他们的力量。然而,当下我国法学家的研究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参与法律实践活动遭到质疑,推进法治进程不力,等等。在全球化时代,法学家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肩负神圣的使命,必须不懈学习,锐意改革;认真思考,科学研究;面向全球,努力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乃至世界法学发展的历史上书写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