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法制与社会发展》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14-12-0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司法文明·

  司法改革的政治定性 张文显

  我国司法改革顶层设计的条件和能力 范 愉

  迈向现代司法国家 胡水君

  司法改革四问 郑成良

  司法改革三盼 高其才

  关于司法改革的几点认识 葛洪义

  实现司法与政治之间的平衡 宋方青

  司法改革中的方法论问题 熊秋红

  论作为过程的司法改革的过程正当化 孙 莉

  司法改革中可能的异化风险 马长山

  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关系之我见 龚廷泰

  尊重司法规律、实现司法独立、建设法治中国 张 骐

  司法改革应遵循证据裁判规律 张保生

  司法审判去行政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孙佑海

  对健全司法官遴选制度的几点思考 石少侠

  关于建立法官专业职务制度的设想 黄文艺

  司法过错责任及其追究机制的法理分析 杨春福

  司法如何堪当人权保障的重任 刘红臻

  加强律师法律服务化解信访工作难题 谢鹏程

  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难题与突破

  ——“司法改革与司法文明理论研讨会综述 刘红臻

·法治中国·

城市法治的要义与结构分析

朱未易

摘要:城市法治的关键应该且必须是城市治理的“良法善治”。城市治理的“良法善治”内涵体现在城市治理的意识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城市法治在意识层面包涵了价值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和权威意识;城市法治在制度层面包涵了地方法与国家法制度、实体法与程序法制度以及软法与硬法制度;而城市法治在行为层面则包涵了行政行为、自治行为和共治行为。

关键词:城市法治;城市治理;良法善治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政治逻辑 ——以证成性与正当性为分析框架

瞿郑龙

摘要:以证成性与正当性的理论分梳来检视当代中国的政治,它呈现出注重证成性、偏轻正当性的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的政治状况导致我国的法治发展同样陷入畸轻畸重的偏颇境地,体现在宪法领域就是:宪法浓重的纲领性影响宪法的有效规范性,宪法的富强精神突出、民主精神羸弱,宪法的发展追求事实上的实效性、忽视规范上的合宪性。失衡的政治导致法治的正当性基础弱化,体现在作为法律内容之权利的去政治化、立法体制的行政化以及司法解释的立法化。未来法治中国的建设发展应以证成性与正当性有机统一、基本均衡的政治作为基础。

关键词:法治;政治;证成性;正当性

·法律文化研究·

宗教法变迁考

何勤华

摘要:在人类早期社会,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主要是宗教、道德和法律,宗教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古代印度和西亚地区,逐步发展起了一批影响力巨大的宗教形态(吠陀教、婆罗门教、佛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这些宗教,不仅形成了信仰体系、组织机构、程序仪式等,而且逐步规范化、法律化,形成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宗教法,成为人类法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后,宗教法虽然日趋衰落,但其影响仍然存在,约束着信徒和相关的世俗居民。本文对宗教法的思想渊源,宗教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宗教法在人类法律文明史上的地位以及宗教法的前景等进行系统地阐述。

关键词:宗教法;起源;变迁;人类法律文明;法律史

起源时期中国法制和秩序的基本旨趣与特征

范忠信

摘要:自远古到西周时期为中国法制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制和秩序,虽为后世中国法制和秩序肇定了雏形,但不无原朴、草创、蛮昧、多禁忌的早期特质。这一时期的中国法制和秩序的基本旨趣与特征,可以概括为彰显天命天法、追求天人沟通,重视血缘纽带、注重敦睦亲族,注重庶人参政、忆恋原始民主,强调顺俗为治、注重礼法习惯,以政治法律为兵戎之延伸等五个方面。进一步阐析中华法制与秩序的早期特质,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民族个性或民族精神的认知。

关键词:天法天罚;敦睦亲族;庶人参政;兵刑合一

·部门法哲学·

知识产权理论的体系化与中国化问题研究

吴汉东

摘要: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理论体系,是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对“中国道路”的理论概括,它是法学理论体系中的“知识版”、知识产权“知识体系”的“综合版”、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主张的“示范版”、国际知识产权话语体系中的“中国版”。从整体化、本土化、科学化的学术规范和实践要求出发,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制度论、政策论、运行论、文化论等。以社会主义法治观、发展观为理论基石,针对知识产权的“中国问题”,总结知识产权事业建设的“中国经验”,推出一大批思想自立和理论自信的成果,包括知识产权的基础理论、制度创新理论、法律本土化理论、保护模式理论、司法改革理论、强国建设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国际战略理论、利益平衡理论、文化建设理论等,以实现知识产权理论的体系化和中国化。

关键词:知识产权理论;社会主义法治观与发展观;体系化;中国化

·理论纵横·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法学理论体系

钭晓东;黄秀蓉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法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由“生态文明理论、环境立法目的及调整对象理论、环境正义与环境利益分析理论、环境权理论、环境责任理论、环境司法理论”六个支架性理论构成。其中“生态文明理论”是理论渊源、“环境立法目的及调整对象理论”是本体命题、“环境正义与环境利益分析理论”是理念主线、“环境权理论”是基石范畴、“环境侵权与环境责任理论”是核心元素、“环境司法理论”是关键环节;这些理论彼此交织与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法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法;支架性理论;体系

重视裁判的可接受性 ——对甘露案再审理由的方法论剖析

陈金钊;杨铜铜

摘要:甘露案中再审法院之所以认为开除甘露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关键在于其认为考试中的剽窃、抄袭,社会影响不大,开除甘露是对立法原意的误解。然而,再审法官的判决理由,由于搞错了解释法律的对象——本来应该对作弊的法律进行解释(在抄袭与考试作弊的竞合关系中没有准确定性),把本来清晰的法律,解释得越来越不清楚。再审判决理由无视考试作弊的事实和相关的法律规定,而僵硬地把抄袭与科研著述、学位论文等的撰写联系起来进行了限缩解释。再审法官没有对甘露作弊行为准确定性,在法律解释中缺乏谋篇布局,简单的遣词造句,没有构造有说服力的可接受结论。通过对该案的分析,试图说明判决理由的可接受性是法律人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甘露案;法律解释 ;法律发现;法律解释规则;法律修辞方法 ;可接受性

疑难案件中的法律概念与立法意图 ——兼为主观解释论辩护

陈 坤

摘要:尽管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看,概念界定是缺乏客观性的,但是,由于确定法律概念内涵的过程并不是一种概念界定,而是语义探知,所以,围绕法律概念的争议是有正确答案的。立法者的抽象意图确定了法律概念的内涵,因此,为了寻求正确答案,我们必须探究立法意图。针对立法意图的一些批判是无法成立的。立法意图既是存在的,也是可以被认识的。

关键词:疑难案件;法律概念;立法意图

略论法的平衡

贺 电;李 娜

摘要:法的平衡在狭义上仅指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意指权利义务在概念架构上的共生、在互相关系上的并重、在制度建构上的兼顾和在法律精神上的同扬,在广义上包括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横向平衡与纵向平衡六个方面,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法的平衡的基础与核心。

关键词:平衡论;权利义务平衡;平衡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理论的主旨与内核

郑智航

摘要:无论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还是依法执政基本方式,都极为强调以对国家权力或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为核心的法律监督存在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理论体系经历了前苏联法律监督思想的引进阶段、改革开放之后全面的法律监督思想的形成阶段和集中对公权力行使者进行监督与制约的强调阶段。保证权力合法行使而不被滥用、用法律的统一性来确保中央与地方的一致性、通过约束官员行为来实行德行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理论的三个基本主旨。中国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理论、国家专门机关监督理论和多元化的政治与社会监督理论为核心的立体化法律监督理论格局。

关键词:法律监督;权力下沉;德行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