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14-11-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佚名


1. 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

摘要:在黑格尔哲学中,现实概念不仅被定义为本质与实存的统一,而且是展开的过程,因而具有真正的历史性。马克思的现实观与黑格尔的现实概念有着最本质的联系。在与费尔巴哈及黑格尔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马克思的现实观通过一种双重批判而逐步取得基本定向,并最终获得决定性奠基。马克思现实观的伟大变革意义在于:它根本不依赖于绝对者上帝或神秘的“主客一体”,而完全从感性的—感性活动的—世界本身,来把握现实,来阐述现实的本质性一度。在关于中国道路的理解过程中,马克思的现实观要求我们要坚决地防止其转变为外部反思的抽象原则。外部反思根本不可能形成对中国道路的真正理解,因为它严重地遮蔽了社会现实,因为它实际上是以抹杀和阉割社会的实体性内容与差别为前提的。外部反思作为主观思想之最集中和最广泛的现代表现,不仅与马克思的现实观背道而驰,而且实际上退行到了黑格尔以前。

关键词:现实观 本质 实存 外部反思中国道路

作者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2. 技能溢价:基于技术进步方向的解释

摘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有较强的解释力。引入个体的教育选择,通过数理模型,考察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报酬、劳动供给和技能溢价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技术进步朝偏向于技能劳动方向日益迅猛的发展,扩大了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的工资差距,诱发技能溢价;然而,中性技术进步能够增加技能劳动的供给,并减小二者的工资差距。政府应关注中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报酬的积极影响,使扩大内需具有可持续性。

关键词:技术进步 技能劳动 技能溢价工资差距

作者董直庆,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春 130012);蔡啸,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长春 130012);王林辉,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长春 130117)。

 

3.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

摘要: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结构中,经济学价值观念的基本判断居于核心,反映经济学理论逻辑空间的方法论和基础假设则居于外围,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范式的“硬核”,硬核之外的辅助性假设则为“保护带”。西方经济学的范式运动通常有五种形式:为坚持“硬核”而调整“保护带”、“硬核”的局部调整、主流经济学内部不同学派的综合、不同学派研究范式的交汇以及主流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开放。其发展的历史逻辑,表现为范式结构通过理论危机实现转换,动力源自各时代社会实践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对既有理论的挑战。

关键词:西方主流经济学 范式结构 范式运动经济理论危机

作者马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4. 中国人工流产的社会学实证研究:19792012

摘要:利用19792012年全国人工流产常规报表数据及三次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的水平、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性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工流产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经进一步验证发现,这种下降趋势是个体因素、社会经济变迁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等合力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人工流产 已婚育龄妇女 计划生育

作者王存同,人口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北京 100081)。

 

5. 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

摘要:法治作为全球治理的根本方式,包括国际和国内两级治理领域的法治进路。国际法治和国内法治分别应对各自层级内的治理问题,其各自的观念、定位、功能存在差异;两者相互依存,借由“良法”和“善治”两大法治核心要素实现有效衔接;两者之间存在持续的互动过程,互动是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关系统一性的基本体现。国际法治和国内法治的互动框架包括三个基本点:国家个体和国内法治、国际社会和国际法治以及法治互动媒介。二者的互动具有双向性、循环性、多样性、综合性与渐进性等特征。在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的互动过程中,中国应据此明确国际定位,积极参与国际法治进程,掌握法治建设话语权。?

关键词:全球治理 国内法治 国际法治互动过程

作者赵骏,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杭州 310008)。

 

7. 语言和意义的社会建构论

摘要:20世纪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语言与世界直接发生指称或表述关系,语言表达式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意义。形式语义学是这种主导观念的典型代表。“语言和意义的社会建构论”(缩写为SCLM)接续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格赖斯、塞尔、达米特、大卫·刘易斯、布兰顿等人的工作对上述主导观念提出批评,并尝试系统地回答如下重要问题:语言如何工作?意义如何生成?SCLM6个命题构成:(1)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交流而不是表征,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2)语言的意义来源于人体与外部世界的因果性互动,以及人与人的社会性互动。(3)语言的意义在于语言和世界的关联,由语言共同体的集体意向所确立。(4)语言的意义基于语言共同体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之上。(5)语义知识就是经过提炼和浓缩的经验知识,或者是被语言共同体所接受的语言用法。(6)语言和意义随着语言共同体的交往实践或快或慢地变化。SCLM的关键在于用“语言、人(语言共同体)和世界”的三元关系去取代“语言和世界”的二元关系。?

关键词:语言和意义的社会性 语言共同体社会建构论?

作者陈波,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871)。

 

8. 科举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

摘要:乾隆二十二年科举恢复试诗是清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功令不仅扭转了古诗文辞妨害举业的观念,激发了士人写作试律的风气和研习试帖诗学的热情,更刺激了坊间编纂、笺注、评析古今试律作品的风潮。经过乾隆后期几十年的推行和普及,对试帖诗的研究已有长足进展,有关试律写作的经验和技巧得到总结和充实,同时古典诗学的一些观念也通过试帖诗学占据的蒙学市场得到推广和普及,形成试帖诗学与一般诗学的互动。试帖诗学的勃兴,促进了诗学的整体复兴和繁荣。这是研究清代中后期诗学首先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科举 试诗 试帖 诗学

作者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9.“诗气说”与中国新诗节奏的建构

摘要:“诗气说”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传统诗学中,抒情诗的基本元素与“气”密切相关。诗是生命的消息,节奏是对“气”的呼应,诗之产生就是气感的音节化。“诗气说”透露的生命意识和自然精神,对新诗自然节奏建构具有重要启迪。由于建构目标不同,“诗气说”在现代诗坛的接受呈两歧现象:自由派从中读出了节奏的自然;传统派从中看到了五七言格律。以生命、自然、自由为原质的“诗气说”赋予了新诗一种超越性力量,这一力量不仅可超越文字而洞悉各种节奏观念的是非曲直,还可超越古今中外的限囿以确立新诗节奏的建设方向。“诗气说”还从传统角度回答了自然节奏论的“所以然”问题,为我们整合各种节奏理论、创立“气息节奏”提供了历史依据。

关键词:“诗气说” 中国新诗 自然节奏

作者赵黎明,文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文理学院“隆中学者”特聘教授(重庆 400047)。

 

10.    古典学与东方学的碰撞:古希腊“东方化革命”的现代想象

摘要:希腊“东方化革命”的概念最早于1990年由博德曼提出,伯克特的《东方化革命》一书使其广为人知。“东方化革命”的提出和影响的扩大,其实是“东方化”和“东方化时代”这两个话题的延续和扩展。“东方化革命”本身不是一个纯粹历史性的概念,而是混合了诸多想象的成分,实际上是对艺术史上“东方化时代”的扩大化理解,也是古典学与东方学、古典主义与东方主义在现代政治语境中碰撞的结果。

关键词:东方化时代 东方化革命 古典主义东方主义 古希腊

作者李永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北京 100089)。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