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15-06-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  作者:佚名

1.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摘要: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蕴含在他的哲学观、唯物史观以及世界历史理论之中。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为经济全球化思想提供了前提,即破解旧哲学的本体观念论,使哲学研究通达现实。这一哲学观的变革使得马克思能够从现实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破解人类社会发展之谜,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唯物史观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发展的根源和趋势,由此形成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源、动力和趋势,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认识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揭示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性质及其趋势,强调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只有在整体性视域内,从马克思的哲学观、唯物史观以及世界历史理论出发,才能认清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哲学观 唯物史观 世界历史理论 经济全球化

作者吕世荣,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开封 475001)。

2. “三流合一”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融通和超越

摘要:“五四”以后中国思想界最深刻的变化,就是自近代以来的“中”与“西”、“古”与“今”二元对立历史地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对立斗争而又错综交融的三元态势,20世纪中国文化的融通和超越集中体现为正确处理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倡导中、西、马“三流合一”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学派在各种文化思潮中表现了最为健康的文化心态。“三流合一”思想的首创者张申府最早认识和明确表达了新的时代精神,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流合一”论到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再到新世纪的“马魂、中体、西用”论,清晰地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正确方向和现实道路。

关键词:张申府 三流合一 综合创新

作者杜运辉,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石家庄 050024)。

3. 居住模式与中国城镇化——基于土地供给视角的经验研究

摘要:如何解释地方政府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为什么城市高企的房价没有抑制外来人口的持续流入?从土地供给角度对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内在机制的探讨,将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干预行为具体化为扩张工业用地供应、相对缩减住宅用地供应,并以新增常住人口的居住模式选择为切入点,建立适合解释中国城镇化的空间均衡模型,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可以用新增常住人口居住在价格低廉的非普通商品房为主的模式来解释,工业用地扩张推动城市常住人口增长、房价上升,但降低了工资水平。

关键词:居住模式 土地供给 城镇化

作者范剑勇,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上海 200433);莫家伟,香港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生;张吉鹏,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成都 610074)。

4. 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概念、量表与指数构建

摘要:通过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两项表征民众“总体性情绪”的社会事实,可以观测与分析一个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运行态势,以“晴雨表”的方式反映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在制作测量与观测工具的基础上,通过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研究所设计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此基础上,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指数可以用一种基于变量正态标准化转换和量纲统一的方法构建。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以2012年为基点,2013年和2014年中国的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指数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

关键词:社会发展 社会景气 社会信心 微观—宏观分析

作者张彦,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重庆 400715);魏钦恭,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732);李汉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 100732)。

5. 司法公信力的理性解释与建构

摘要:自媒体时代,公众意见对司法裁判的影响显著提升,呈现出民意左右审判的现象,背后则是司法公信力问题。以影响性诉讼案件为标本,基于理性的解释,可以从表现各异的个案中透示出影响公众对刑事案件评判的核心要素,即以信任、声誉和互动为核心的内在要素,以交易成本为核心的外在要素。通过公众对刑事司法的信任度、美誉度以及互动性的量化评估,比较公众与基层司法官的认识差异,反映出理性选择的背后是违反司法规律导致的司法公信力不彰。当前的司法改革,需要努力弥合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坚守法治理念和尊重司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形塑公众与刑事司法的良性关系。

关键词:自媒体 刑事司法 司法公信力 理性选择 司法规律

作者胡铭,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杭州 310008)。

6.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

摘要:互联网金融具有满足小微投融资者需求、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竞争、提高市场透明度的功能,发挥着分散金融风险、回归金融本质的作用。我国现行管制型立法对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规制失灵,催生刚性兑付和过度依赖担保,抑制竞争且加剧信息不对称。因而,应重新厘定信息工具范式,以大数据和征信体系为基础,规范市场准入并明确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发挥信息工具之风险预警作用,构建投资者保护立法,完善融合型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体系,以弥补管制型立法的制度错配和法律漏洞,并规制信用风险、降低系统性风险,进而激励竞争、促进信息的产生和传递、分散和利用风险,以发挥互联网金融内生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信息不对称 信用风险 规制 信息工具

作者杨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872)。

7. 当代中国文论的反思与重建

编者按:近现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外国文学理论与思潮席卷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国文论的格局。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反思。为更好推动新形势下的文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举办了“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建”高级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学者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本专题精选6篇文章,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高建平研究员提出,中国文学理论应是关于“文学”和“实践”的理论,在文学理论、文学实践、文学批评与文学之间应建立一种特殊图式,并确立文论的复数性和可沟通性、体与用的协调性。南京大学周宪教授提出,中国崛起加剧了本土文学理论的创新焦虑,创造有“中国气派”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要注意三个重要策略:以“业余性”抵抗文学理论日益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局限;以批判理性改变文学理论研究中缺乏论辩和批评对话之状况;以“大叙事”和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提升确立中国自己的贡献。福建社会科学院南帆研究员提出,中国文学理论如何更有效地阐释本土的文学、文化以及中国经验,如何摆脱西方理论模式从而成为民族自我叙述的组成部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乃当务之急。这种重建是个复杂的工程,必须加入现代性话语平台,接受多种开放式对话,从而在多重视角的交叉乃至不同观念的挑战中构思新型的话语体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朱立元教授提出,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问题,有“旧话重提”的必要。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怎样对之重新认识并获得更全面、科学的理解。他认为,中国文论应有两个传统,除五四新文化之前的旧传统外,还有之后的现代新传统。并且,对于“现代转换”也应有更广阔、动态和系统的理解。扬州大学文学院姚文放教授提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至今仍不失为一种思想资源和历史借镜,但用以匡范现实问题则不足为训。当今的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我们理应突破以往的思想局限和理论误区,对其正能量给予充分估量。清华大学外语学院王宁教授提出“世界诗学”的构想。他认为,这一构想的理论有如下优势:基于世界文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成果,涵盖不同国别和民族尤其是“小民族”的文学和理论经验;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特别是包括东西方文学和理论的范畴与经验;有助于世界文学理论和概念的进一步完善,也将改变和修正现有世界文学和文论的版图。

  从当下实践出发建立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  周宪,南京大学教授

  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  南帆,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再思考  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大众文化批判的“症候解读”对当代中国文论重建的启示  姚文放,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世界诗学的构想  王宁,清华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8. 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

摘要:秦亡汉兴为中国古代历史一大变局,逐鹿或天命,是汉代人提出的重要解释。刘邦建汉,实乃于群雄逐鹿中拔得头筹所致,他称帝后亦不否认此点,逐鹿兴汉的观念浸透着战国以来“天命”坠地与“人”的发现的时代精神。随着统治秩序问题日益突出,“天命”观念重新抬头,司马迁认识中的矛盾正是两种思想交替的时代产物。尽管“天命”说受到朝廷重视,但到班彪撰《王命论》之前,“天命在汉”说并无系统论述,当时出现的“天命”论述不少都是在挑战汉朝统治,如昭帝时眭弘提出的“汉家尧后”说,与世间流行的“霍光黄帝后世”说。班固在解释秦亡汉兴上承袭其父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刻意论证与维护当下王朝存在合法性、禁锢人们头脑的史学的始作俑者。

关键词:秦亡汉兴 逐鹿 天命 《王命论》

作者侯旭东,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 100084)。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