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矛盾倒逼改革发展的机制分析
摘要:社会矛盾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矛盾的倒逼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正确发挥社会矛盾倒逼改革发展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社会矛盾倒逼改革发展所呈现出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矛盾的制度性调节,能够推动社会公正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矛盾的加重或升级,会为新的利益格局形成提供重要契机;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能够促进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矛盾冲突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释放社会的不满和积怨。然而,并非所有的社会矛盾都能推动改革发展,需要具备必要的现实条件:社会矛盾相关方特别是有影响力的相关方不能陷入非理性认知的状态;多数社会群体对未来前景达成较为广泛的共识;政府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及时出台反映民意及时代发展趋势的创新制度和政策。由此,在实践中应当将社会矛盾视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常态”现象,把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积极推动法治建设,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风险。?
关键词:社会矛盾 社会转型 倒逼改革发展 制度创新 法治建设?
作者吴忠民,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北京 100091)。
2. 分配正义与社会应得
摘要:应得是正义的核心概念,社会应得是分配正义的核心概念。分配正义既涉及每个人的自我所有权,又涉及每个人可分享的社会公共资源,涉及他从国家和社会中获取的社会权利和经济利益。每个人都拥有完全的自我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他享有很多权利的基础,但不是他享有社会应得的基础。社会应得表示任何人都能够从社会中获得的公有价值或共享资源。社会应得的基础是人在共同体中享有的成员资格,这种资格取决于他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结构中的地位。社会公平意味着每个人在社会经济领域里得其应得。社会应得理论是一种社会资源分配理论,关注在社会基础资源分布、配置和分配中存在的社会公平问题。它既主张全面保护每个人的自我所有权,慎重对待自我所有权的交易、变更和补偿,又主张每个人均等地享有基本的社会资源,申明回到社会公平的起点,为缓和社会矛盾提供可行路线。
关键词:分配正义 成员资格 自我所有权 社会应得?
作者张国清,哲学博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杭州 310058)。
3. 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
摘要:利用三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60余年中国社会阶层代际流动的基本状况及其变迁。研究发现,我国总体社会流动率逐步提升,社会开放性呈波浪式变化,而代际继承在各个时期都是代际流动的主导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排斥的主要机制从“体制排斥”转向“市场排斥”,导致社会机会结构的变迁,代际流动形态也发生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特定阶层的代际继承优势逐渐下降,跨阶层的循环流动越来越困难。社会排斥机制的转变能够提高社会开放性,从而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合法性;但如果社会优势阶层利用市场排斥机制实现阶层再生产,则未来中国社会仍然存在阶层固化的可能性。?
关键词:代际流动 市场转型 市场排斥?
作者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2);朱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4. 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应如何推升了东部的工资
摘要:针对中国经济正在出现劳动成本快速上升的现象,使用来自中国286个地级市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用土地供应作为房价的工具变量,并结合东部—中西部边界样本的对比,在有效控制内生性可能导致的模型估计偏误之后,研究房价对于工资的带动作用,结果发现: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实行倾向于中西部的土地供应政策,相应压缩东部的土地供应,造成东部地区房价快速上升,并进而推升了东部地区的工资上涨,而这一效应在中西部和2003年之前的东部则不显著。这表明,忽视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土地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可能对经济发展效率和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房价 工资 土地供应
作者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 200052);张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梁文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5. 论中国法治评估的转型
摘要:近十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各种探索法治评估的实践。总结法治评估实践经验,分析法治评估实践存在问题,判断全国法治评估走向,提出建设性思路,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后,法治评估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面临转型。法治评估转型的重点在于法治评估的正确定位、法治评估机制的创新、法治量化难题的破解和法治评估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的实现。科学的法治评估机制是评估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破解法治量化难题是科学评估的要害,法治评估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评估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法治评估机制创新重点在实施第三方评估模式,法治量化可从专项评估入手。?
关键词:法治评估 法治评估转型 指标体系 考核标准 国家治理?
作者钱弘道,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杭州 310008);王朝霞,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杭州 310023)。
6. 民事法律的正当溯及既往问题
摘要:溯及既往的民事法律侵害个人自由,使人不能依据法律而行动,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且近乎于人治,为现代法治国家所禁止;判断民事法律是否溯及既往,不能单纯以既得权受损害作为标准,也不能将法律对权利的限制纳入其中,其判断标准应当是行为和自然事实;民事法律在例外下可以溯及既往,对当事人有利的、矫治型的、以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为内容的民事法律也可以溯及既往;新创民事法律、未生效民事法律、援引规范与司法解释是否发生溯及既往问题需要区分情况认定。
关键词:民事法律 溯及既往 个人自由 权利限制 公共秩序?
作者房绍坤,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烟台 264005);张洪波,烟台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烟台 264005)。
7. 发展中国家反腐败制度建设的——基于印度制定“官员腐败调查法”的分析
摘要:当前的反腐理论以“国家中心主义”、“市场中心主义”和治理与善治理论为主要研究路径,它们在理论上建立于西方自由民主的制度基础上,在分析上又局限于公私两大领域的划分逻辑之中,从而难以对发展中国家的独特经验有更为贴切的理解。2010年以来印度制定“官员腐败调查法”的过程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反腐败存在另一种可能路径——“三元复合反腐”模式。在这种反腐模式中,政府、社会精英与社会大众构成反腐的三大主体,他们在遵守底线规范的前提下,形成了复杂的多面关系,以动态平衡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对“三元复合反腐”模式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不仅有助于探索新的反腐路径,而且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独特的国家—社会关系,发掘其制度建设的政治动力机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反腐败 国家—社会关系 社会精英 社会大众?
作者肖滨,哲学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广州 510275);黄迎虹,政治学博士,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副教授(广州 510275)。
8. 军售与美国亚太地区战略布局
摘要:近年来,美国宣布重返亚太,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周边外交不断出现波折。针对不同的国家,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具体战略布局如何?通过比较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与近期美国对亚太各国的军售情况发现: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售对象主要是经济大国或者军费支出较高的国家;而近期,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前后,其军售更注重对象国的意识形态,并具有一定的进攻性。其中,日本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部署的重点国家。总体上看,美国在亚太地区所谋甚大,除了遏制中国的考虑,更有建立亚太新结盟体系的意图。在此背景下,中国不能仅靠经济外交手段进行抗衡,应更加重视外交战略和外交理念的作用。?
关键词:军售 亚太再平衡 中美关系 结盟体系 ?
作者漆海霞,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北京 100084);周建仁,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3)。
9. 东亚俗文学的共通性
摘要: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学,就其同汉字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体制文学或文言文学,民间文学或口头文学,俗文学或语体文学。后者既包括对汉语白话文学的记录,也包括用汉字及其变体记录的域外口语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曾经采用快速移植的方式进入域外,其代表品种就是在日本、越南、朝鲜半岛流传的敦煌文学。不过,域外俗文学主体是采用慢速受容方式建立起来的派生汉字文学,亦即用汉字变体记录的口语文学,比如日本的假名文学、越南的喃文文学、朝鲜半岛的乡札文学和谚文文学。这些文学既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又有深刻的共通性。它们的初始品种都是同仪式相关的歌谣;它们最初以皇室为中心流传;它们的作者是喜爱口头文学的文化人;它们的传播者具有“文言—白话”、“白话汉字—派生汉字”的双语能力;它们的文字同时用于记录乡村习俗以及非主流的知识;它们有反体制倾向,注重描写女性生活和下层人的命运;它们在艺术趣味上追求尖利与诙谐;它们重视交流、提高并有自己的典范作品;它们跨越国界建立了专属的传播渠道,进而构造了一个彼此互通的知识世界。这些事实证明了古代东亚俗文学共同体的存在。?
关键词:雅文学 俗文学 民间文学 东亚?
作者王小盾,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温州 325035)。
10. 中国历史时期经济总量估值研究——以GDP的测算为中心
倪玉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徐 毅,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范鲁文·巴斯,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经济与社会史系、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