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发布日期:2015-09-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1、中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收敛性测度——基于创新与效率的视角

苏治、徐淑丹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摘要: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将技术进步分解为技术创新与技术效率,使用1991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结合数据包络多期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变化趋势,考察中国经济在技术要素作用下的发展路径及收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近2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技术效率贡献度不高,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技术进步有效性的真实驱动力;行业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改进,而当技术创新或改进低迷甚至停滞时,技术效率提升体现为对技术创新的替代和互补,以维持技术进步的有效性。垄断程度高的行业的技术效率提高主要依靠资本积累,竞争性强的行业的技术效率提高主要依靠组织管理效率改善。只有各行业均衡发展,才能形成更广泛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效率改进,保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技术效率

 

2、政治哲学视阈中的国家治理之“道”

张文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摘要:在西方的概念丛中寻找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依据并无依据。人们会说,相对于管理合理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直至目前还没有走出缺失治理合理性困境。这种西方舆论应当从根本上加以清理。需要强调的是,“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本质上是为社会主义道路独立于自由资本主义道路的荣誉提供经典论证。只有从由其自身原则所支配的意识形态视角出发,才有可能对具有特殊社会政治意义的治理概念进行阐释。这直接关涉到能否保证社会主义真理体系的揭示问题,关涉到如何保证国家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创新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在于,将“特色”作为一种民族原则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的形式来理解,探寻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依据,将给我们带来不同于资本主义治理术的新开端。

关键词:国家治理;治国之道;治理术;中国道路

3、产权单位与治理单位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中国农村治理的逻辑

邓大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产权与治理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通过单位来体现和衡量,因而也可以通过单位来进行深度考察。产权单位与治理单位的关联性主要体现为对称性:对称性强,产权、治理的绩效相对较好;对称性弱,产权、治理的绩效则相对较差。单位的对称性主要由结构的均衡性、层级的对等性、规模的适宜性、边界的完整性、职能—权利的对应性及单位形成的内生性六大因素决定和影响。这六大因素中,结构的均衡性、层级的对等性、规模的适宜性,属于决定性因素;边界的完整性、职能—权利的对应性属于衍生性影响因素,在特定情况下起重要作用;而单位形成的内生性则是一种外在的条件性影响因素。六大因素单独或组合作用,影响并决定了单位的对称性,从而影响乃至决定了产权、治理绩效和发展形态。?

关键词:产权单位;治理单位;单位对称性;产权绩效;治理绩效?

 

4、平等、公正与社会变迁

李钢、廖建辉、刘作翔、王露璐

编者按:从中国国情出发,深入进行有关平等与公正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系统考察人类文明进程中相关的历史风云和典章制度,总结其发展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智力支撑,是当代中国学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此,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跨学科论坛:平等、公正与社会变迁”。本专题即选自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钢、国网能源研究院廖建辉共同主张,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基于现期排放量及历史排放量的不同碳减排方案,难以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碳资本存量概念的提出,可以度量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应承担的历史排放责任。基于碳资本存量的全球碳减排方案设计包括公正和平等两类账户,可平衡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促进全球技术合作与转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吉林大学)首批访问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作翔提出,权利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要义之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权利方面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法治观念,权利平等着眼于机会平等和法律主体资格的平等,这种观念反映和体现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之中。中国法律体系对权利平等进行了充分的制度设计和类型化安排。真正实现权利平等,需要经历一个由法定权利向现实权利转化的过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教授王露璐认为,伴随着转型期乡村社会市场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传统的礼治秩序越来越不足以料理日益复杂的乡村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但现代法治秩序的建立仍遭遇诸多难题。面对转型期乡村社会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呈现出的共生与紧张,既不能一味强调以“法”代“礼”,也不能希冀以“礼”拒“法”,而应寻求两者的相互融通与整合,既维系原有伦理生活的价值,也重塑新的、能真正回应农民公正诉求的乡村秩序。

 

5、论法治评估的类型化

朱景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法治评估不是简单地对法治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处理,首先要解决的是对有着不同社会结构、处在不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法治评估的可能性问题。法治包含规则之治、平等实施和良法之治几种不同的含义,但每种含义都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条件,需要类型化处理。“规则之治”有赖于社会的稳定程度,对迅速变化的社会没有实质意义。平等实施有赖于法律资源的充分性,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保证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平等实施,而需要寻找成本低、替代性的措施和适合本地特点的方式。良法之治有赖于对什么是良法达成共识,不能以一种模式为基础来评估其他模式法治发展程度。法治评估必须注意各国治理结构的差别,一个国家用法律解决的问题,另一个国家可能用非法律的方法解决。

关键词:法治评估;类型化;规则之治;平等实施;良法之治 ?

 

6、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

张栋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近年来,中国刑事证据立法日益丰富,初步形成了证据制度体系。但是,从“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和非法证据排除这两个重要证据规则的适用情况看,刑事证据立法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法律适用或者制度执行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证据制度体系没有实现优化配置。实现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并非否定我国当前的证据制度体系,而是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遵循证据适用规律,在立法论层面上优化证据规则设置,消除妨碍证据制度优化适用的不合理因素,从而实现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运作,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要实现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立法应在通常意义上界定证据规则,某些关键性的证据规则不应缺失,重要的诉讼行为应尽早进行,给予前置式的证据规则以优位,这也更为契合审判中心主义与证据裁判主义的价值内核。?

关键词:证据制度;证据规则;证明标准;非法证据排除;体系化?

 

7、当代中国的自杀率:话语之争的一个案例

谢立中   北京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对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杀率,不同的研究文献提供了非常不同的一些数字。这些数字之间的差别,既源于不同文献作者所用原始数据方面的差异,也源于这些作者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和修订时所用方法方面的差异。由于我们对于这些原始数据的“正确性”以及不同作者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和修订时所用方法的“正确性”难以作出绝对的判断,因此,对这些作者所提供的不同自杀率数字的“正确性”,我们也无法作出绝对的判断。我们只能将其视为文献作者在一些特定前提条件下所完成的一些关于当代中国人自杀率的话语建构。?

关键词:中国自杀率;话语之争?

 

8、“文化圈”视野下的文体学研究——以“三五七言体”为例

张伯伟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摘要:通过对“三五七言体”源流的梳理,可以提出并实践国别文学史研究中的“文化圈概念”:其一,文体学的研究不只是一个语言形式问题,更需要拥有一个文化交流史的眼光;其二,考察文体的演变不仅需要有时间观念,同样重要的还有空间观念。“三五七言体”的形成可追溯至佛教汉译偈颂。尽管偈颂体受到来自于传统、文人及民间多方面的影响,但一旦形成其新生命,就会反过来对传统、文人及民间发挥主动的作用。而通过对“三五七言体”在朝鲜半岛流衍的考察,更发现文体的流变既有其实际发生的轨迹,也蕴含着各种变化的潜能。由于不同空间文学(包括语言、句式、节奏等)的嫁接,导致某种文体“变异”的产生,深究其所以然,能够让我们充分领略传统文体的新面容。?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体学;三五七言体 ?

 

9、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国际联盟是人类经过一场空前的“大战”之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常设国际组织,是主要战胜国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它们自身的需要,在吸收了欧洲协调体制及其他国际组织运作机制的基础上,为维持战后世界和平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典型代表。建立国际联盟的讨论主要在英国和美国之间进行,最终建立的国联以《国际联盟盟约》为国际法的主要依据,从组织机构和组织职能两大方面,构建了战后国际秩序。但是,《国际联盟盟约》在保持和平、维护集体安全、制止战争等决策机制方面存在巨大漏洞和严重问题;国际联盟权力极为有限;大国强权政治盛行,这一切使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所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残缺不全,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秩序彻底破产。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联盟;国际秩序;集体安全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