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铭记伟大历史彰显学术话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摘要: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决策部署,相关领导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广大科研机构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纪念活动,推出了大量学术含量高、学术影响力大的科研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泛、涉及问题之深入、挖掘和运用史料之权威,均创历年之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多次重要讲话,为开展相关纪念活动和理论研究指明了正确方向。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和思想理论宣传部门,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学术研究和交流研讨,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从各个领域、各个角度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抗战研究呈现出尊重史实、客观公正,紧扣主题、放眼未来,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总体把握、敢于亮剑,国际视野、创新话语等新特点,始终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继续进行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不断深化学术研究和史实辨析,把抗战研究提升到新水平。
关键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 东方主战场
课题组成员包括:李文阁,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编审(北京 100727);孙煜华,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副编审(北京 100727)。
2. 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
摘要:调查显示,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呈现出:伦理与道德同行异情的伦理型文化的“转型轨迹”;由经济上两极分化到伦理上两极分化的“问题轨迹”;伦理道德与大众意识形态的“互动轨迹”。三者整体性地呈现为以伦理与道德为焦点的精神世界的椭圆型图谱,演绎出伦理与道德一体、以伦理为重心的精神哲学轨迹。据此可以发出两大精神哲学预警:伦理型文化的预警;伦理分化的预警。前者形成关于伦理道德发展的“文明自觉”;后者呈现其“问题自觉”。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遵循伦理型文化的规律;表现为伦理与文化、伦理与道德、伦理与精神的三重关系。对上述规律本质的探索,推动我们的问题意识从“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向“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转换。
关键词:中国伦理道德 精神哲学规律 伦理型文化
作者樊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教授(南京 210013)。
3. 意志自由的心灵根基
摘要:现代神经科学的实验结果显示,在我们意识到行动之前,大脑已经做出行动的决定。这无疑向常识和传统的哲学提出挑战:所谓的自由只是一种幻觉。面对由此引发的激烈争议,我们需要对相关概念的误读进行剖析,并澄清自由意志的内涵及其本质性规定。事实上,由于未对个体层面的经验与亚个体层面的神经活动做出根本区分, 一些认知神经科学家在概念层次间做了不恰当的跨越。而实验中违反日常直觉的现象所蕴含意识经验的重要特质“事后阐释”与“建构整合”,近年来被发现并越来越得到关注。意识的这种改写无意识心灵预置行为的能力,是意志自由的心灵根基。这启发了人们对自由意志的开启和运行机理重新反思,并在新的起点上理解统一的理性主体的独特行为品质。作为进化道路上选择出来的精神力量,意志自由的心灵基础事关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关键词:自由意志 意识 无意识 心灵 行动
作者费多益,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北京 102249)。
4. 劳动力市场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兼谈奥肯定律在中国
摘要:近年中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的下行压力,然而登记和调查失业率均未出现显著上升,这个组合现象再次凸显奥肯定律在中国“水土不服”。基于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市场转型关系的经验观察,提出适用于分析中国转型情况的广义奥肯定律。广义奥肯定律的具体适用形态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仅包含失业率变量的标准奥肯模型,适用于已完成劳动力转移的发达国家。适用于更多转型经济体的广义奥肯定律,还应加入农业劳动力转移变量。利用中国和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农业劳动力转移相对其长期趋势的短期变动与宏观经济周期涨落有显著联系。这一发现拓宽了对劳动力市场与宏观经济周期变动关系一般形式的理解,为“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目标”的就业政策调整提供了学理支持。
关键词:奥肯定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 失业率 经济增长率?
作者卢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871);刘晓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讲师(北京 100872);姜志霄,中国人民银行(北京 100800);张杰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后(北京 100871)。
5.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基于雇员经济与自雇经济的测算与分析
摘要: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没有区分雇员经济部门和自雇经济部门。在区分二者的基础上,分别估算两部门产出和要素的规模,测算劳动报酬份额,结果发现,1978年以来雇员经济部门劳动报酬份额变化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放松要素替代弹性为1的假定条件下,使用生产函数从理论上估算雇员经济部门劳动报酬份额及其变化,显示与实际核算一致的结果。这表明,劳动报酬份额下降有其内在逻辑性,需要从发展方式变化方面寻找原因。进一步估算资本和劳动要素替代弹性,得到小于1的结果,这意味着还需从要素价格偏离其边际产出的角度寻找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原因。因此,改革中国收入分配状况,形成公平合理分配格局,既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矫正要素价格扭曲,完善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关键词:劳动报酬份额 要素替代弹性 雇员经济 自雇经济
作者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28);赵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28)。
6.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
摘要:当代中国家庭经历着人口与家庭的双重变迁,且内嵌于社会转型之中。对1982—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家庭规模小型化与结构简化、家庭人口老龄化及相应的居住模式变化、非传统类型家庭大量涌现等是我国当代家庭户变动的主要趋势。当代家庭具有“形式核心化”与“功能网络化”特点,核心家庭大多有其“形”而欠其“实”,因而不能将中国家庭变迁模式简单归结为“核心化”。现有家庭政策呈现“去家庭化”与“再家庭化”相博弈的特征,迫切需要在尊重传统及把握趋势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现有家庭政策体系,支持和引导现代家庭发展。
关键词:家庭变迁 家庭政策 公共政策 人口变动 老龄化
作者彭希哲,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 200433);胡湛,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433)。
7. 论国家政策作为民法法源
摘要:国家政策对我国民事司法影响颇深。《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的国家政策作为民法法源,其介入民事司法的路径并不合理。法官在利用国家政策进行判决时,会出现缺少配套规范、依据混乱、说理困难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对国家政策的范围及其与法律的区别界定不明。依民事裁判规则,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律解释、司法解释、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为裁判规范,行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为说理规范。然而,以上文件均为国家政策的表现形式。国家政策作为民法法源,其介入民事司法需遵循不同载体各自的裁判规则。最高人民法院可发挥其公共政策创制功能,通过“隐性”及“显性”两种渠道引国家政策入民事裁判。坚持私法自治为基础,建立国家政策进入民事裁判的转介机制,将国家政策通过合法且合理的渠道引入民事司法,是实现国家调控民事生活、实现公私法融合的法治之道。
关键词:民法典 国家政策 法源 司法解释 裁判规范
作者张红,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武汉 430073)。
8. 中国自治型公司法的理论证成及制度实现
摘要:中国新一轮公司法改革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实现从管制型公司法向自治型公司法的战略转型,其立法要旨是充分尊重公司的意思自治和行为自由。确立此项目标的可能性在于制度逻辑考量下的内生性要求,必要性则在于国际竞争视域下的现实性需要。其目的是充分尊重和保护公司自我意志的自由表达,意在指导市场主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尽力去追求其自身的正当利益。在此基础上围绕公司的组织形式、设立条件、治理结构、营业自由、管控体制、淘汰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构建。自治型公司法应树立以效益为基点的均衡发展理念,在全覆盖式的法律框架结构下,借助技术性与伦理性并重的规范配置,形成股东与利益相关者兼容的制度体系。可以借鉴公司法框架外的一些制度,提升法律解释与司法判例的作用,实现公司法与相关法律间的同步完善。
关键词:自治型公司法 公司法改革 意思自治 效益优先 均衡理念
作者赵万一,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重庆 401120);赵吟,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讲师(重庆 401120)。
9. 泾渭清浊:乾隆朝的考察辨析及其功用意义
摘要:综合分析清代泾渭清浊的年内差异,可以发现泾清渭浊、泾浊渭清均较常见,泾渭二水在交汇处孰清孰浊并非恒定不变,亦非总是泾渭分明。然而,乾隆皇帝将《诗经》中“泾以渭浊”认定为泾清渭浊,奉命实地考察的官员亦得出相同结论,这一认知、调查以及御制诗文遂被镌诸碑石,拓片则钦赐王公大吏,以期达到吏治规训等目的,并对后人解读该诗句及辨识泾渭清浊产生了直接影响。以此为个案,尝试既考察不同群体的环境观念,又重视不同认知的整合统一,将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有利于推动环境史研究。
关键词:泾以渭浊 泾渭分明 清代 乾隆 环境史
作者钞晓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厦门 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