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编者按: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他要求中国经济学界立足本国的国情和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中国经济学界正在迎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春天。
为了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策划了本组稿件。参与的作者有: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逄锦聚,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顾海良,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洪银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学部召集人、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胡培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教授程恩富。六位学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从《资本论》再生产理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认清投资关键作用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和马克思主义这一“魂”,马克思经济学“术语的革命”与中国特色“经济学说的系统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创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深化认识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分配制度,以及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我们希望,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立场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讨论,将有助于加快构建和繁荣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澄清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误区 卫兴华
把握“根”与“魂”开拓新境界 逄锦聚
马克思经济学“术语的革命”与中国特色“经济学说的系统化” 顾海良
以创新的经济发展理论阐释中国经济发展 洪银兴
以民族的自尊自信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胡培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多样化创新的原则和思路 程恩富
2. 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
摘要:法国唯物主义存在着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两个派别,前者是自然唯物主义发展的高峰,后者则开启了人本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是承载着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得以展开的境域,历史唯物主义是内含着“合理形态”辩证法的“真正批判的世界观”。马克思的辩证法所内含的历史性与历史唯物主义所内含的辩证法及其统一,使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在以资本为核心范畴而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扬弃了抽象的存在,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并由此终结了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进程中的奠基者和创造性的对话者,而且是现代西方哲学进程中的参与者和强有力的推动者。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 存在论 形而上学
作者杨耕,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 100875)。
3. 社会行为不确定性的认识论解析
摘要:社会行为是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主体目的追求与实践创造及其交往关系的集合体。社会行为不确定性作为一个存在论与认识论交织的问题,必然受到经济生活制约,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实践息息相关,在时间维度上集中体现在当下与未来的关联中。对社会行为不确定性的探索,首先应聚焦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分析,依据人们的生存条件、社会属性及认知与实践的个性化策略,在经济规定与主体意志自由的互动中,解析行为不确定性的机制。要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规定性,从科学技术研发及实际运用的不确定性分析中,探讨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及生态文明的认知因素。要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当下与未来的联系中揭示社会行为不确定性的延异机制,深化对“危”“机”联动和转化的辩证理解。基于此,借助历史辩证法的认识论,深入解析当代社会行为的不确定性机理,对于正确应对风险,有效化解危机,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地发展,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社会行为 不确定性 经济致因 科技生态 确定性寻求 认识论
作者胡潇,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州 510006)。
4. 中国长期照护的政策选择
摘要:老龄工作提上国家日程已经30余年,21世纪以来,社会养老和社区为老服务亦进入国家政策。但迄今为止,老龄工作从指导思想到政策制定都未将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与养老服务做明确区分。用养老服务涵盖甚至替代长照服务,导致政策靶向不准,结构失衡,人才短缺,致使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严重不足。在中国城乡仅失能人口已近4千万人的严峻形势下,“十三五”时期将设置独立的长期照护政策规划提上国家的重大议程,进行政策基础工程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长期照护 公共服务 老龄工作 社会政策 国际比较
作者杨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 100732)。
5. 公权与私权共治的法律机制
摘要:传统法学对制度运行层面研究不多,造成对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涉及的结构、主体、符号等缺乏认识,甚至简单地将实践中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等同于法治化、信息化和技术化。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国家与私人之间监控和惩罚成本问题,但要借助法定化的平台促成公权与私权合作进行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解决社会开放状态下如何通过立法确定合作的法定平台与技术,并确保公权与私权重叠时的社会治理信息和惩罚成本的合理分担问题。公权与私权合作的社会治理技术是由一组可以观察并具共识的符号或组织作为法定平台,各自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交易成本最小化更多地将责任施加法定平台上,而不用追问其具体构成。
关键词:公权 私权 社会共治 法律机制
作者唐清利,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成都 610074)。
6. 行政转型与行政法学的回应型变迁
作者江国华,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 430072).
7. 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
摘要:当代中国的国民阅读生态出现一些让人忧虑的困境,人们的阅读越来越趋向“快”、“泛”、“短”、“浅”、“碎”。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复杂而多样,其中数字化的电子阅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今,各种电子装置不但为阅读提供了新的文本媒介,导致了从纸质文本向电子文本和超文本的根本转变,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习性,建构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范式。其后果之一便是以超级注意力为认知特征的浏览式阅读大行其道,而曾经流行的以深度注意力为认知特征的沉浸式阅读日趋衰微。随着中国社会文化和科技的进步,数字化的电子阅读势不可挡,但这把双刃剑的积极和消极面应同样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如果说数字化的电子阅读是“狼来了”,那么问题的关键不是拒“狼”于千里之外,而是如何了解“狼性”而实现“与狼共舞”。面对电子阅读的压倒性优势,努力在读者群体(尤其是青少年)中培育、维持并强化沉浸式阅读行为及习性,进而维系阅读生态的平衡,应是走出当下阅读困境的有效路径之一。
关键词:沉浸式 浏览式 电子文化 装置范式 阅读习性
作者周宪,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和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教授(南京 210093)。
8. 汉唐佛、道经典的文体比较——兼论宗教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体学
摘要:汉译佛典的输入,在汉唐宗教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为道教文学提供了一个完全异质的他方文化作为可资比较的参照系;另一方面,它对道经文体分类也产生过重要影响,进而催生了宗教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体学。两种宗教经典的文体比较,虽然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但自宗教文献体系之“局内”视角而言,主要以体、相、用范畴来确立其主体内容的基本架构。研究者若进而整合“局外人”(包括西方学界)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则可能建构出更具普遍性的宗教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体学理论。
关键词:汉唐 宗教文化 佛道经典 文体比较 比较文体学
作者李小荣,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福州 350007)。
9. 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摘要:施坚雅用以建构中心地层级的主要指标——近代邮政体系,在清代中叶尚未出现,目前所见能够对明清时期的市场实态提供数据信息的主要有税关档案与商人会馆碑刻两类资料。利用这两类资料,可对冀鲁豫三省的商业城镇进行较系统的考察梳理,对其空间分布和市场层级分別定位,并对商业规模进行估算。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叶,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华北已有不少行政级别较低的城镇在市场层级中处于较高的位置,这些商业城镇的崛起反映的正是发展中的市场体系对原有行政体系的突破。
关键词:明清 华北 商业城镇 市场层级 流通枢纽城市 地区性商业中心
作者许檀,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天津 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