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编者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拘泥于一般思想原则的论辩或在不同的文本之间论争,更不能以形而上学方式构建思辨的知识论体系,而是要面向中国问题,实现中国道路的表达、中国经验的总结以及中国问题的反思,探寻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之谜。但重新审视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两者的内在关联,从思想史的角度发现马克思把握时代的思想创造的当代意义,依然是重大理论和现实关切的问题。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唐正东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从交换价值批判向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统一性的批判、从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统一性的批判向剩余价值批判、从剩余价值批判向资本关系再生产过程的批判的三重逻辑层次。马克思从具体的历史的客观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深化了唯物史观,从一种更深刻的理论层面诠释了实践理论、物化批判理论的应有之义。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范式研究中心曹典顺教授强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存在着内在关联。问题关联是这一内在关联的第一个阶段,关联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反思与唯物史观的萌芽。理论关联是这一内在关联的第二个阶段,关联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出场。实践关联是这一内在关联的第三个阶段,关联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原理阐释与唯物史观的在场。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教授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反思”功能和“穿透”功能,“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理论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路径,进而考察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层次 唐正东
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 曹典顺
政治经济学批判功能的当代价值 丰子义
2、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
吴国林,哲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广州 510640)。
摘要: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研究纲领是分析技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该纲领把技术人工物所具有的物理的和意向的两种性质,转变为结构与功能的二重性。为克服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难问题”,需要从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转向系统性。要素、结构、功能和意向构成了技术人工物的四因素系统模型。核心要素、核心结构和专有功能构成了技术人工物的内在性质。当技术人工物的内在性质相同,它就具有全同性。除了非充分决定标准和实现限制标准之外,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标准还须增加要素限制标准和环境限制标准,以便使结构与功能之间有更大的确定性。技术的本质是理性的实践能力。技术陈述的意义(实践意义)与意谓(有效值)统一于有效性。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在技术人工物的下向分解中,分到不能再分的要素,就是技术原子,它是原子结构与原子功能的统一。基于技术原子和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可以建立结构描述与功能描述之间的技术逻辑,并实现形式化。
关键词:技术人工物 分析技术哲学 全同性假设 技术陈述
3、中国能源补贴改革与有效能源补贴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厦门 361005);
刘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厦门 361005)。
摘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化石能源补贴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2009年,G20峰会提出全面退出化石能源补贴,之后多年进展甚微。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2009年以来,政府通过能源价格机制改革,一直致力于减少能源补贴。自2013年中国化石能源补贴大幅削减,至2015年财务意义上的补贴已取消。但是居民部门交叉补贴现象仍然严重,同时大量的煤炭消费导致高昂的环境外部成本,使得考虑环境外部成本的能源补贴依然存在。鉴于政府需要平衡经济发展、能源普遍服务和环境可持续性三大能源目标,应允许一定量的有效能源补贴,但需要继续通过清洁发展和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减少无效能源补贴,主要解决居民交叉补贴和减少环境外部成本,并防止能源补贴反弹。
关键词:能源补贴改革 补贴规模 有效能源补贴
4、财产流动性与分布不均等:源于技术进步方向的解释
董直庆,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 200241);
蔡啸,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长春 130117);
王林辉,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 200241)。
摘要:当前我国财产分布不均等现象日益严重,财产流动日趋僵化,与此同时,技术进步愈加表现出资本偏向性,正非对称地改变着要素的生产率和要素报酬。将劳动者能力细分为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构建世代交替模型,考察技术进步方向对财产流动性和分布不均等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进步方向对财产流动性和分布状况存在显著影响。其中,资本增进型技术水平提升将有助于学习能力占优的家庭财产位次向上跃迁,而使社交能力占优的家庭财产位次下降,并且通过影响劳动者能力,改变财产分布的不均等状况。为此,政府应该重视技术进步方向及劳动者能力变化对财产流动性和分布不均等的影响。
关键词:财产流动性 财产分布不均等 技术进步方向
5、从数字鸿沟到红利差异——互联网资本的视角
邱泽奇,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1);
张樹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刘世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1)。
摘要:接入鸿沟曾是数字鸿沟的基本形态。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使接入鸿沟缩小、应用覆盖性增强,也触发了互联网红利差异。在互联网资本框架下,以互联网市场为例,对红利差异来源和影响红利差异的机制进行考察发现:接入鸿沟缩小带来的是连通性的增强和平台的发展,这使人们有机会把以往投入的各类资产在互联网上转化为有差别的、组合性的互联网资本并从中受益;其中,转化规模差异和转化率差异既受两个“乘数效应”的影响,更受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并最终表现为红利差异。
关键词:互联网资本 互联网红利 互联网红利差异 乘数效应 数字鸿沟
6、法治视野下的司法预算模式建构
朱大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李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摘要:司法预算属于财政法学与司法制度研究的交叉领域,司法预算的设置应当同时满足财政法治的理念与司法规律的需求。目前我国司法预算内嵌于行政预算中,这样的预算体系设置使政府掌握了司法财权进而诱发司法权地方化之弊端。为了使司法财权与司法事权相匹配,同时使司法权去地方化,我国应当以公共预算的概念代替目前使用的广义政府预算概念,使司法预算与行政预算在公共预算这一上位概念之下相对独立,同时将司法预算设置为中央与省级两个层级,司法经费的支出应满足司法事权之需求,且经费的保障应向基层人民法院适当倾斜。
关键词:财政法治 司法预算 公共预算 司法事权
7、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刑法边界
刘艳红,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南京 211189)。
摘要:如何划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与网络时代言论型犯罪的界限,是当下司法实务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言论型犯罪的构造中,应将客观真实和合理确信规则下的“主观真实”作为违法阻却事由;基于网络媒介的科技特点与社会属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只具备中立义务,对之不应简单地以共犯理论或不作为犯罪理论入罪。言论型犯罪的诉讼,原则上须根据实际或推定的被害人意愿来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当言论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且被害人无法表达其是否告诉意思时,可直接适用公诉程序;“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等入罪基准须是现实物理的秩序混乱,且行为人主观上有无任何正当目的的故意。对轻微言论犯罪不应轻易适用有期徒刑的刑罚,信息网络工具具有很大的生活用途,一般不应没收。
关键词:言论自由 言论性犯罪 网络犯罪 亲告罪
8、从“礼法”到“技法”——赋体创作论的考述与省思
许结,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 210023)。
摘要: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从历代批评文献载体、“体类”探寻与对赋修辞认知的变移,已喻示了赋体创作论由“礼法”到“技法”的批评线路。这一批评线路的形成,源自汉代赋家“赋论尚礼”与“以礼衡赋”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随着魏晋赋创作主流由宫廷献赋向士族写作、赋作者由皇帝侍从向文士的转变,尤其是由文人赋作到唐宋科场考赋的衍化,使赋体技法得到了制度性的规范。而唐宋以后学者论古赋的“祖骚宗汉”与论律赋的“尊唐尚时”,进而融会古、律以审视“体国经野”的气象与“音律合度”的词章,是融礼法于技法、归技法于礼法的理论构建。由此考察从汉人的“赋做什么”到魏晋以降“赋是什么”再到唐宋时代“赋怎么写”的赋论三阶段变迁,以及元明清赋论呈示出的由“赋怎么写”回归“赋做什么”,立足于“赋怎么写”而示范以“赋是什么”的“经典”,是省思赋体创作论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礼制 技艺 赋法 古律之辨
9、李大钊、瞿秋白对俄国道路的认识
张艳国,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教授(南昌 330022)。
摘要:李大钊和瞿秋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道路的重要宣传家与理论家。他们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阐释俄国道路,针对革命道路、革命手段和革命目标,俄国国情与革命和社会建设关系,群众、阶级、政党和国家之间关系,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社会发展动力与革命主体,思想、意识和观念因素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展示了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时代水平的先进认识。在理论指导、思想基础与价值认知相同的前提下,他们的认识又各具特点,存在差异,但共同展示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思想睿智与科学认知,成为人们认识从俄国道路到中国道路的思想窗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珍贵思想资料与当代中国道路发展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 瞿秋白 俄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