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发布日期:2016-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1.马克思所有权批判及其相关的公平正义观

摘要:在所有权批判方面,马克思与蒲鲁东等人之间的差异及斗争不容忽视。将所有权分为私有和共有,并向此种观念的主体分野投以批判的目光,乃是马克思的创造。颠覆以往所有权取得合理性的最终途径,只能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之共产主义基本原则中求索。马克思所有权批判与公平正义观整体的联系,被当做一个历史问题提出来,对其深刻含义的理解,取决于历史原则和人的解放原则。马克思的坚持,不在于反对一般意义的私人财产所有权,而在于反对资本主义私人所有权的运动,反对作为带有剥夺性质的财产权利,反对一种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前提的垄断、威胁、从而宰制他人存在状况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这样的批判表明,对每一个法权制度的“扬弃”,只可能是诉诸实际的现存关系的必然性的改变。在中国,应当找到劳动之于财产的生活理想,与之相关的观念、规则和立场形成了基于共同富裕的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轮廓,并可能成为一种世界性话语。

关键词:所有权 私有财产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原则

作者张文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2.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社会工程形态

摘要: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但在现代性重构、现代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面临着改变“自己的形式”的时代紧迫性。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为实践辩证法向社会工程转向或为实现社会工程对实践辩证法的补充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逻辑中介。作为社会主体人适应、依靠、改造、变革社会世界,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的新形态,社会工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转化形态或当代叙事方式。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辩证法的社会工程形态以战略思维实施顶层设计,以历史思维把握前进方向,以辩证思维把握实践规律,以创新思维把握变革能力,以底线思维把握最低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国共产党“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等,是社会工程方法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面向未来“现代性续写”的社会工程的严整逻辑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实践辩证法 现代性 社会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田鹏颖,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阳 110167)。

 

3.科学哲学的经验主义新建构

摘要:近四十年来深刻影响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潮流,即建构主义的经验主义建构方式。在科学哲学中践行这种经验主义新建构的主要有新实验主义、科学实践解释学、新经验主义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四条路径,它们均具有建构主义的哲学特质,并与传统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区别巨大。经验主义新建构所引发的哲学变革,包括从理论优位转换为实践优位、对实验活动的重新定位、以及知识地方性的上位等。但在经验主义新建构中,诸如如何看待科学进步,如何看待科学的基础性和本质性,如何看待科学的现象和规律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建构主义  经验主义新建构  科学哲学

作者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赵俊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4.中国城市医疗卫生体制的演变逻辑

摘要:通过建立一个综合性理论框架,阐释中国城市医疗卫生体制的演变逻辑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城市医疗卫生计划体制与当时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且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协调互补。改革开放以来,整体社会经济制度走向市场体制,人口特征与疾病谱显著改变,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且差距拉大,医疗卫生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外部环境这些不可逆转的变化,内在地要求城市医疗卫生走出传统计划体制。这期间发生的诸多问题,源于体制转变期的冲突,是渐进式改革难以避免的。因此,不能以“改革”之名退回传统计划体制,应该逐步完善新体制,使其既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又能实现内部要素间的协调互补。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 计划体制 市场体制 渐进式改革

作者杜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836);朱恒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836)。

 

5.如何破解人类合作之谜——与黄少安教授商榷

作者张衔,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成都  610064);魏中许,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  610064)。

 

6.政府间关系视角下的社会政策扩散——以城市低保制度为例(1993—1999)

摘要: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普遍建立是在社会政策创新的基础上经由地方逐渐扩散到全国的过程。政府间关系对社会政策创新扩散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以“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国200多个城市七年间(1993—1999)迅速建立的过程为例,分析社会政策创新在各级政府间的扩散机制,结果显示:第一,城市政府在采纳新的社会政策时,既要回应当地社会需求并考虑财政资源约束,还受到来自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和上下级财政关系的影响,并考虑来自同级城市的竞争压力。第二,城市政府的政策创新为上级政府提供了经验学习的机会。第三,中央命令同时向城市政府施加着直接和间接影响,而省级命令发挥着中介传导机制的作用。第四,中央和省级命令对城市政府的政策采纳施加影响的时间滞后效应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政策扩散 政府间关系 社会政策 城市低保

作者朱旭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 100084);赵慧,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北京 100089)。

 

7.行政法治视阈下的民生立法

摘要:民生问题涉及的领域广泛而复杂,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等,这些都与行政法治的时代精神和政府职能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行政法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民生问题立法从传统上讲,具有行政高权主导的特性,这种以行政系统为主体和主导的模式有自身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这制约了民生问题立法的法治化。如何挖掘行政法中的民生问题立法资源,如何通过行政法拓展民生问题立法的内容、范畴和技术等,需要给出立法回答。总体上讲,应当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一是从理论上有一个认知,必须意识到我国目前的民生问题立法没有很好地从行政法吸取相关的资源和养分。二是形成一个方案,通过行政法的相关原理、相关制度、相关技术,拓展民生问题立法。三是确定相应的义务主体,由该义务主体综合考量民生问题立法吸收行政法资源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民生问题立法及其技术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将现今民生问题立法体系整合的零散性、部类分布的非均衡性、典则构型的不完整性以及覆盖事域的模糊性一揽子予以解决。

关键词:行政法治 民生立法 行政法资源 资源挖掘

作者张淑芳,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8.网络空间主权的治理模式及其制度构建

摘要:尽管网络空间主权已经成为我国处理网络事务的根本指针和制度基石,但其理论价值和法律意蕴均未得到充分阐明。面对与现实空间既区分又交融的网络空间,国家主权既要坚持对网络空间的适用性,反对消解主权的“网络自身主权论”和弱化主权的“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又要根据网络空间“互联、互通、互动”的特质适时而变:在内部主权的层面上,建构基本立法权、简约行政权和类型化的司法管辖权;在外部主权的层面上,主张网络安全、平等参与、共同利用、善意合作的国际法新秩序。

关键词:国家主权 网络空间 互联网治理 国际合作 制度构建

作者张新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720);许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师博士后(北京 100720)。

 

9.口头传统与文人创作——以楚辞的诗歌生成为中心

摘要:“集体”创作的早期诗歌如何发展演变成为文人的创作,楚辞的诗歌生成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楚辞重复的诗句占《楚辞章句》全书诗句总数的12%左右,这并非个别的修辞现象,而是诗歌的创作方式。楚辞“重著”的言说方式,是口头文学到文人书面创作过渡的遗迹。楚辞叙述的“代言”的艺术构思方式,显示了屈原诗歌借用楚巫的仪式题材和形式。但是仪式形式和口头传统只是诗人创作的材料和手段,诗人的艺术个性和自觉的创作方式才赋予了楚辞文人作家创作的面貌。屈原在民间口头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骚体,其创造性的贡献包括骚体六言诗型的建构、骚体诗的节奏设计、歌的形态与诗的艺术转换,推进了口头传统向文人创作的转换。从楚辞的言说方式、仪式语境的创作方式、诗歌体式中可以认识早期诗歌生成中口头传统与文人创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楚辞 重著 诗型 口头传统 文人创作

作者熊良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成都 610068)。

 

10.国民党中央对民众运动的压制与消解(1927—1929)

摘要:国民党执政以后,实质上背离孙中山晚年确定的三大政策,但与抛弃联俄、联共政策不同,国民党中央口头上不但从未反对过民众运动,相反,还口口声声宣称拥护民众运动的政策不变。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在党内汪派与元老派有关继续与取缔民众运动的争议中已倒向后者,于是对民众运动采取两面手法,表面上拥护,以搪塞舆论;实际上通过严密掌控民众团体、转换民众运动的内容来对之进行压制和消解。它这样做,一方面与其分共造成的意识形态缺陷有关,另一方面与其阶级属性密不可分。国民党中央名存实亡的民众运动政策使其统治基础严重削弱。

关键词:国民党中央 民众运动 压制 消解

作者齐春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南京 210097)。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