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发布日期:2020-04-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3

劳动所有权原则的实践效应 李志
人民意志:马克思法哲学的思想特质 牟成文
现代诠释学类型阐论 傅永军
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 殷杰
现代国家基础性的社会政治机制——基于国族的分析视角 周平
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测度——基于微观创新调查的跨期比较 安同良
重构罪刑法定原则 高巍
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 包智明了程国君
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的话语体系构建 李育民


 

劳动所有权原则的实践效应

作者:李志,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哲学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武汉430072)。

内容摘要:马克思在所有权问题上展开的批判,并非直接针对劳动所有权原则本身,而是针对这一原则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所触发的消极效应。这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从道德上对无产者的责难以及将雇佣劳动混同于一般劳动所带来的资本主义辩护;也包括当

时欧洲工人运动受其影响而过分关注工资问题却忽视雇佣关系与剩余价值的实质。作为一种理论原则,劳动所有权并非只能带来负面的实践效应。这一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确立与贯彻,将赋予劳动以崇高性,赋予劳动者占有和保护自身财产不可辩驳的权利。由此劳动所有权原则的轴心将从所有权转向劳动本身,最终完成劳动所有与劳动所有权在事实和价值上的统一。

关键词:劳动所有权  劳动价值论  实践效应

 

人民意志:马克思法哲学的思想特质

作者:牟成文,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武汉430079)。

内容摘要:在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实行中充分表达“人民意志”,是马克思深刻批判与根本颠覆传统法哲学致思理路并重构其价值的基石。马克思法哲学的理论本性需要我们超出已有研究范式与路径并从更为宽广的视域来深刻把握其整体脉络和基本特质。对于如何在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实行中充分表达“人民意志”并由此来实现人的解放的问题,马克思在深刻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通过建构“科学社会主义”,既深入考察了相关的“历史条件”并科学揭示完成这一问题的性质,又使无产阶级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因此马克思法哲学必将导向“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就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人民性构成了马克思法哲学的基本特质和逻辑必然。

关键词:“人民意志”  马克思法哲学  国家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

 

现代诠释学类型阐论

作者:傅永军,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济南250100)。

内容摘要:德国学者舒尔茨将现代诠释学划分为三种类型:技艺诠释学、诠释哲学和哲学诠释学。舒尔茨的划分富有洞见,但却证明不力,缺乏哲学根据。从存在论上说,现代诠释学从方法论诠释学转型发展为存在论诠释学,同时伴随着其哲学基础从传统实体存在论向着现象学存在论的转换,存在论立场上的差异是导致现代诠释学分化出不同类型的源发根据。从理解功能的规范解释上说,不同类型诠释学有着不同的认知取向,并随之生成不同的自我理解。技艺诠释学关注“正确理解”,诠释哲学关注“理解何为”,而哲学诠释学则致力探究“理解的条件”,回答理解如何可能这个更为根本的哲学问题。对现代诠释学进行类型研究,有助于澄清诠释学概念,了解现代诠释学家族的复杂性,把握现代诠释学的意义,推动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现代诠释学  类型  技艺诠释学  诠释哲学  哲学诠释学

 

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

作者:殷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孟辉,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太原030006

内容摘要:围绕社会科学解释是否属于科学解释这一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现有的科学解释模型很难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解释模型大多源于自然科学,其背后所体现的“主体—世界”二元关系无法应对变化的社会世界。以话语语境为本体,把主体和世界的二元关系转化为话语、话语语境和世界的三元关系,不仅可消解传统语境的主体性依赖,而且展现了话语语境和社会世界之间的规范性关系。此框架下构建的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无须假定主体认知不变或者外在世界恒定,理论和现象的解释关系转化为话语语境和世界的关系,既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也与自然科学解释兼容。话语语境模型表明,社会科学解释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规范性,其解释力来源于话语语境向社会世界输出的规范性。

关键词:社会科学解释  话语语境  规范性  模型

 

现代国家基础性的社会政治机制

——基于国族的分析视角

作者:周平,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昆明650091

内容摘要:今天以“民族”概念来指称的众多群体中,与国家结合在一起并具有国家形式的民族,即nation-state中的nation,因其突出的国家特征和意涵而被称为“国族”。国族,即一个国家的国民共同体。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族应对具体社会政治问题而创制的有效方式沉淀为以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为基本内涵的一系列机制。这些机制对于现代国家、现代社会乃至现代文明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因此,国族也成为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基础性影响的社会政治机制,从而也构成准确认知世界近代以来历史与现实的重要视角。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口跨国流动的经常化、持续化和规模化的出现,带来了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方面给国族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也突显了国族建设在现代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揭示国族的本质进而对其形成准确的认知,就成为政治学及相关学科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国族  民族国家  人口国民化  国民整体化  社会政治机制

 

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测度

——基于微观创新调查的跨期比较

作者:安同良,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京210093);魏婕,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西安710127);舒欣,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

内容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40余年的“增长奇迹”,中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但中国制造业企业真正创新行为的“黑箱”依然未打开。一般而言,技术后进国需要完成技术进步的“三级跳”:跟跑、并跑与领跑。通过对创新测度历史演化的回溯和反思,提出创新分级测度理论框架与方法;基于江苏的实践,跨期对比2002年与2014年微观创新调查数据,全面审视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与能力,系统探究中国企业创新在全球的方位。实证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呈现出“传统产业领跑、中端产业跟跑并跑、高端产业跟跑为主领跑为辅”的“前高后低的倾斜V型”态势。据此,对处于领跑、并跑和跟跑的企业或行业,应明晰其不同需求和定位,在产业政策上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实施差异化、异质性的产业政策,提升产业政策的靶向性。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  创新  微观创新调查  分级测度  中国创造

 

重构罪刑法定原则

作者:高巍,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昆明650091)。

内容摘要:罪刑法定原则,作为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产物,受制于时代变迁和理论预设,在实践中并未充分发挥自由保障价值,在惩罚犯罪的确定性方面也不断动摇。即使不断面临冲击,作为现代法治体系的重要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也应当得到坚持和维新。首先,实定法原则受到实质法论的冲击,不具法律形式的其他渊源成为事实上的罪刑依据。基于此,有必要重申实定法的法源专属性。其次,刑法文本的可能文义边界无法从经验上清晰划定,但不能因此否定文义边界,而应当放弃经验事实的客观边界设定,进行规范性边界的划定与证成。最后,应当承认和接纳司法的明确性责任,作为立法明确性的补充,并构建立法明确和司法明确的双层明确性体系。其中,刑事立法的明确性,应当从行为指引和司法限制两个角度构建标准。刑事司法的明确性,则要从立法文本出发,通过建立立法文本的次级一般性规则,对立法文本进行具体化,使立法文本得以不断接近具体特定的案件事实,最终建立立法文本和案件事实的涵摄关系。

关键词:罪刑法定原则  实定法  文义边界  明确性

 

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

作者:包智明,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昆明650504);石腾飞,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青岛266061)。

内容摘要: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广泛推行的牧区城镇化政策,延续了中国长期形成的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的定居化特点。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的过程需要重新审视牧民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认识牧民的流动性特征。在具体实践中,以牧业合作社、草原生态旅游业等新的组织方式和生计方式推动的牧区重建,可以让牧民在牧区与城镇之间往返流动,牧民在享受城镇多元生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继续在牧区从事牧业生计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的双赢,从而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牧区城镇化  草原生态治理  牧民流动性  牧区重建

 

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

作者:程国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西安710119

内容摘要: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但一直缺乏整体关注和系统研究。以毛泽东和怀安诗人为代表的延安革命家,将自己的诗词创作与时代、民族、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结合,使早期的“延安颂诗”成为抗战文学乃至现代文学中的“钢和钙”,至今鼓舞世人。延安革命家的诗歌创作既尊重中国古典文学古朴、典雅、凝练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五四文学的自由品格,并融入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这种“旧瓶装新酒”的艺术创新既推动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又引导现代文学朝着大众化、通俗化方向不断发展。这给当下的诗歌艺术探索带来重要启示:当代诗歌创作不能疏离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只靠“横的移植”开拓诗路。坚持人民性的创作立场,紧跟时代、贴近大众,实现实践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才是新时代诗歌创作的正途。

关键词:延安革命家  旧体诗词  史诗品格  形式探索  价值启示

 

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的话语体系构建

作者:李育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沙410081)。

内容摘要: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而言,近代中外条约关系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领域。清刷殖民话语,驳正强权逻辑,奠立该领域学术话语的基础,是破除西方中心论的枢括,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坚持民族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客观判析近代中外条约的属性及其演化,是这一话语体系的核心诉求和中心旨趣。阐发共同价值、挖掘传统精华,通过揭露西方背离共同价值的强权性质,阐析中国传统观念的作用影响,凸显该话语的中国元素。吸收先进文明、趋应时代潮流,展现与时俱进和包容求新的学术品质,洋为中用,将他山之石融入中国话语,并探悉中西文明的相通性。以上基本理念,其要旨在于以此为内核搭建具有客观品质和中国特色的中外条约研究范畴和话语体系,在该领域推介和提升中国学术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近代  中外条约  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

责任编辑:薛应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