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20-07-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6

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 项久雨
物感与“万物自生听” 傅修延
人工智能与认识论的哲学互释:从认知分型到演进逻辑 肖峰
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职能与劳动价值论 王晓东
对置盐定理的批判性解构 张衔 薛宇峰
营利概念与中国法人法的体系效应 宋亚辉
两种“艺术生产”: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新探 姚文放
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巫及其角色演变 李禹阶

·学术述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正义概念的两种用法——兼评伍德的两个误解 段忠桥


 

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

作者:项久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武汉  430072)。

内容摘要: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内嵌着实现不同社会图景的内在线索。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绝对贫困的彻底消除、精神境界的历史性跃升、制度文明的全新缔造,以及社会有机体的有序运转。在小康社会之后,为实现美好生活奠基的美好社会成为延续现代中国历史的社会图景选择。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质”的跃升、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分别为美好社会的生成奠定了物质根基、矛盾根基、价值根基与制度根基。在此基础上,美好社会的理想图景,是一幅反思、扬弃与超越“现代性”的社会图景,是一幅深度切中“人民的现实幸福”的社会图景,是一幅在现有条件下追求“自由个性”的社会图景,三幅图景将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内在和谐。在道路自信与民族复兴双重变奏的基础上,美好社会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与深厚的历史意蕴,其致力于开启文明的崭新类型,为“个体”意义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体”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奠定全新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小康社会  美好社会  社会变迁  道路自信  民族复兴

 

物感与“万物自生听”

作者:傅修延,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南昌  330027)。

内容摘要:“物感”指万物之间的感应。感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以不限于耳根的“听”来指代,较之于其他感知,“听”可以让万物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彼此沟通。人也是万物之一,“人物”一词突出了人的物性,表明我们的古人早就注意到人与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物虽然为人所用,但也有衬人、代人、名人、助人乃至强人的功能。古代文论中的物感,指的是人作为万物之一与他物之间的沟通。“听无”为超脱耳根直诉心灵的体验,“大音希声”“渊默而雷声”等均为以静默来震荡人的内心耳鼓。“无听”包括无人之听与无闻之听:前者在古代诗文中常被用来暗示万物的自在自足与自生自灭,不是自然需要人类而是人类需要自然;后者虽为对声音的忽略,但被忽略的声音仍会若有若无地存留在意识中,为需要被关注的声音充当背景。与感应相关的万物互联已成为时下流行话题,自然科学如今尚未强大到能够解释万物之间的一切感应,与感应问题关系紧密的人文学科应当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奉献出自己的认知与思考。

关键词:  人物  物感  感应 

 

人工智能与认识论的哲学互释:从认知分型到演进逻辑

作者:肖峰,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教授(广州  510641)。

内容摘要:人工智能与认识论有着独特而内在的关系,使得两者之间可以进行哲学上的互释:一方面是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论阐释,包括揭示人工智能的认识论根基,尤其是不同人工智能纲领或范式(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哲学认知观,以及它们进行智能(认知)模拟时与人的认知之间所形成的同理、同构、同行、同情的不同关系;另一方面是对认识论进行基于人工智能视角的阐释,包括依托人工智能范式所进行的认知分型(推算认知、学习认知、行为认知和本能认知),进而揭示这些分型之间的多重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人工智能和认识论之间进行动态互释,揭示两者之间难易互逆的关系,由此对人工智能发展走向形成有根据的预判,有助于正视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的互补,进而推进不同算法和认知类型的融合,并印证人们对认知本质相关阐释的合理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  认识论  认知分型  演进  阐释

 

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职能与劳动价值论

作者:王晓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谢莉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

内容摘要: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科学认识流通产业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流通产业的双重功能包括延续生产的价值生成过程和媒介交换的价值实现过程。前者为生产性劳动,尤其体现在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行大规模的交通运输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后者为商品流通必要的媒介性劳动,要注意防止以为纯粹流通费用会创造价值的拜物教意识,发展做强实体经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社会化的特殊规律,对于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价值实现  资本拜物教  流通连续性  媒介性劳动

 

对置盐定理的批判性解构

作者:张衔,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成都  610064);薛宇峰,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昆明  650221)。

内容摘要:在否定马克思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的文献中,置盐定理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资本主义基本品部门引进先进技术必然使一般利润率上升,因而影响广泛。批评置盐定理的文献存在两个缺陷:未追究作为该定理论证基础的生产价格说是否成立;未深入考察定理所隐含的经济理论基础之真伪。分析表明,置盐的生产价格完全背离马克思的定义,是商品流通加价的产物,定理遵循的是斯密价值论和李嘉图转形论的庸俗成分。置盐不理解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恰恰是单个资本追求超额利润的复合结果,这是资本家的“囚徒困境”。

关键词:马克思  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  置盐定理

 

营利概念与中国法人法的体系效应

作者:宋亚辉,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南京  210093)。

内容摘要:“营利”这一概念是贯穿中国法人法的一条主线,其含义由二要素构成:一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二是将利润分配给出资人。以此为标准,《民法典》区分了营利与非营利法人,并将法人性质与其组织形式捆绑,采用特定的组织形式意味着只能从事特定性质的行为,法人“身份”直接决定了其“能力”。此举旨在遵从公法上的法人区分登记管理体制,维持了公私法体系的融贯性,但却束缚了营利法人的权利能力与社会活力,在私法上的体系效应不佳。这一问题在大陆法系由来已久。作为两大立法例之一,日本法较早采用的营利与公益法人分类经历了艰难的改革过程,但始终受到营利概念二要素的困扰。德国法采用的社团与财团法人分类摆脱了营利概念之束缚,将利润分配完全留给经济性社团自治,允许以社团法人的组织形式从事任何法不禁止之事业。这种法人组织法中立的技术构造,充分释放了社团法人的权利能力与社会活力。立足中国国情,中国法人的私法构造应妥善处理与公法上的社团管制之关系,逐步放松利润分配要素对营利法人的不当限制,有步骤地推动法人组织法与行为法的脱钩,释放营利法人参与公益事业的权利能力。

关键词:营利  营利法人  非营利法人  利润分配

 

两种“艺术生产”: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新探

作者:姚文放,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扬州  225000)。

内容摘要:“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首创。《〈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一说有可能透露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奥秘。马克思研究“艺术生产”主要是对艺术活动作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考量,而非作一般的艺术评论。他提出两种“艺术生产”的概念,前一个“艺术生产”是指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方式的艺术活动,它体现着一般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对于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后一个“艺术生产”则是指作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精神生产部门所进行的生产劳动,它将精神产品作为商品形式以创造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马克思区分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而将作为精神生产方式的艺术活动划归非生产劳动,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和《资本论》撰写中往往将其排除在外。但唯其将作为精神生产方式的艺术活动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剥离和超拔出来,才有可能对其进行独立的、抽象的研究,以揭示其特殊的本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从艺术生产作为对世界的特殊掌握方式、艺术生产的自由本质、艺术生产的“间接”功能、艺术生产的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对作为精神生产方式的艺术生产作出了经典性论述。

关键词:两种“艺术生产”  马克思  “艺术生产”理论  生产劳动  非生产劳动

 

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巫及其角色演变

作者:李禹阶,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重庆  400047)。

内容摘要:在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中,主持宗教祭祀的巫大都为男性。他们既是氏族、部落中掌握神权、军权的首领,还是聚落秩序及原始道德的维护者及知识文化的掌握者。随着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巫师兼首领的贵族群体以神权和王权的力量,逐步占有并控制公共资源,由此促进了早期分层社会向早期国家的转型。随着颛顼宗教改革,原始宗教逐渐演变为等级化、家族化的“宗自为祀”的祭祀礼制。商周时,专门的巫师、贞人群体逐渐分化为巫、祝、卜、史等角色。女巫群体则从这时出现,而以女巫为牺牲以贿神、赂神成为一种专门职业。西周时期,传统“巫王合一”“巫政合一”中的巫师职能逐渐融入国家祭祀系统与朝廷礼乐制度,而民间巫、卜、医等则延续于乡里社会中,成为古代民间宗教的承载者。

关键词:中国  文明起源    角色演变

 

·学术述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正义概念的两种用法

——兼评伍德的两个误解

作者:段忠桥

责任编辑:薛应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