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
发布日期:2020-10-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9

    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中的劳动正义 刘同舫
    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融合的途径 刘晓力
    财政转移支付与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性 范子英
    科研合同的功能性规制 胡明
    早期社会心理风险对健康的影响效应——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 高明华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政策导向(20142017) 傅广宛
    文化自信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建 李伟昉
    骑士制度与西欧中世纪战争 倪世光
    中国外交的起源问题再讨论 朱小略


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中的劳动正义

作者:刘同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杭州  310058)。

内容摘要:寻求和探明劳动正义的本真内涵与现实表征贯穿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的始终。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存在方式和自由解放的本质需要,在审视人类劳动与人类历史的相互关系中阐明了劳动正义与生产正义、社会正义之间的层级结构,确立了劳动正义在这一结构中的逻辑先在性,并确立了作为劳动正义前提的自由向度和解放维度。唯物史观与现代性批判的叙事方式是马克思论述劳动和正义命题时的基本遵循,他从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角度对劳动的“非正义性”进行历史解构与前提批判,批判了“资本正义”“经济正义”的非正义性实质。马克思揭示了劳动与资本及其衍生的劳动内部关系的悖论,从“劳动自由”的高度破解了理论谬误。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内蕴的叙事力量以及批判向度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论域之中可被重新激活并启发新知。

关键词:唯物史观  劳动正义  劳动关系  劳动生产形态

 

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融合的途径

作者:刘晓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内容摘要:在广义涉身认知理论的背景下,对认知科学最具代表性也是当前最为活跃的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三条路径几个焦点问题的考察,能揭示出这些路径所面对的理论困境及其可能的出路。对于认知心理学的表征问题而言,除了命题式表征,可以承认以身体为基础的知觉表征作为原初表征在基底层提供认知与行动的因果说明;对于脑神经科学而言,主张破解意识难题可行的路线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综合研究;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倡导借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法去建构心智的认知架构,未来既满足人类价值也兼顾机器利益的可信赖的道德主体应当是人—机交融的延展认知系统。在这些考察过程中可以看出,哲学与前沿的认知科学在某种条件下既构成双向挑战的态势,又具有双向推进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效应,这种效应为实现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哲学  认知科学  心理学  脑神经科学  人工智能

 

财政转移支付与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性

作者:范子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内容摘要: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特别是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化,进而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性。基于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在地区竞争的框架内讨论纵向转移支付的作用,发现转移支付能够有效促进人力资本在代际间的流动性。将2010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与县级财政转移支付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出生年份群组和地区两个维度的差异,考察转移支付能否提升人力资本在代际间的流动性,验证了以上理论结论,且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内部的教育类转移支付的作用更为明显。基于此,为促进人力资本获得的公平性,需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提高教育类转移支付的占比。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  人力资本  代际流动性

 

科研合同的功能性规制

作者:胡明,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广州  510006)。

内容摘要:科研经费资助由权力管制转向合同规制,治理创新是契合科研合同规制的必然要求。推进科研经费有效治理,应厘清科研合同属性,但将其定性为行政合同、民事合同抑或组合合同,都难以解决科研经费治理的难题。纵观科研合同性质的全貌,将其定位为公私融合合同,合于合同背后承载的科研关系特质与科研合同规制的演进脉络。科研合同规制应遵循科研自由的法秩序,建构与合同属性相适应的功能性规制模式,打造科研合同功能性规制的创新体系。科研合同功能性规制的制度化,既应补充同具拘束力的非合意要素,又应实现合意要素的再造,形成内容系统、逻辑清晰、权责明确的规范体系。由此以功能性规制作为合同规制与治理创新间的连结桥梁,推进科研经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科研合同  功能性规制  科研经费  公私融合  治理创新

 

早期社会心理风险对健康的影响效应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

作者:高明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哈尔滨 150001)。

内容摘要: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背景下,“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的健康促进策略被置于优先地位。探究导致老年疾病的早期风险因素,是预防和干预的前提,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题中之义。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的伤残权重评估结果,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中的健康状况赋予伤残权重,并以伤残损失生命年(YLDs)为量化指标,评估早期社会心理风险对老年健康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早期社会心理风险显著增加老年伤残损失生命年,对于老年高危健康状况也具有显著预测力,并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性的。此外,研究识别出四项导致老年生命质量严重折损的早期社会心理风险,即身体暴力、童年迁移、母亲精神健康和父亲身体健康。针对这些风险因素的干预措施将有利于延长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降低我国未来的养老负担。上述发现对于从个体生命时间上游预防老化疾病的发生,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伤残权重  伤残损失生命年  社会心理风险  健康预期寿命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政策导向(20142017)

作者:傅广宛,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  102249)。

内容摘要:政策数量变化的“背离现象”表明,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政策问题的构建基础在2014年已经开始发生转换,较早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目前,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政策内容的调整方向在于改变结构性失衡和提高前瞻性。提高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政策的绩效,需要尽快实现由阶梯式政策过程偏好向均衡式政策过程偏好的转换。政策工具选择模式是否向着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的方向衍变,取决于政策对象、政策环境及政府的威权程度等要素之间的互相调适。治理模式以公共政策为表现形式,透过公共政策的运行,能够观察和描述治理模式。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可以表述为:政策问题的构建基础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政策工具选择模式强调国家主导,政策的结构性不对称表明需要加强系统思维。

关键词:海洋生态  公共政策  文种构成  政策工具

 

文化自信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建

作者:李伟昉,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开封  475001)。

内容摘要: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历史逻辑的必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学术创新能力和文化自觉程度,体现了中国学者为世界学术作出贡献的远大志向。对跨文化研究和阐发研究等核心问题的争论,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进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持久的焦点。其突出特征表明,中国学派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创新都是在激烈争论中实现的,彰显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深层次的文化自信诉求。客观辩证地审视跨文化研究和阐发研究,正视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既有利于中国学派可持续健康发展,又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跨文化研究  阐发研究  文化自信  创建

 

骑士制度与西欧中世纪战争

作者:倪世光,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石家庄 050024)。

内容摘要:西欧中世纪战争的总体特征是频发并持续向外扩张,这种战争总体特征与规范骑士群体的封建制度密切相关。在促进骑士及骑士军队成为专门化的军事力量并使其参与封建战争进程当中,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与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常态化支撑机制。在这种支撑机制作用下,骑士及骑士军队最终成为西欧中世纪战争频发和向外扩张的主角。对中世纪战争总体特征及其社会成因的综合性考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特征,认清西方近代以来世界争霸战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西欧  中世纪战争  骑士制度  封建社会

 

中国外交的起源问题再讨论

作者:朱小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上海  200433)。

内容摘要:外交研究有其独到的学科传统。自晚清、民国以降,就“中国外交源于何时”这一问题,历史学界、国际法学界和外交学界曾提出过夏朝说、商朝说、春秋说与晚清说四类意见。随着现代政治学研究对 “主权国家”的日渐重视,外交作为一种古老的政治活动,日益为“主权国家”观念所限制和窄化,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春秋盟会被移出了外交研究的视野。但追本溯源,外交活动的发端明显早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无论从历史的眼光,学科的传统,还是当下学科的发展方向上看,有关中国外交起源的研究,都不应受到“主权国家”理论的过强影响,而应依照外交学自身对“外交”活动的界定而展开。中国古代自春秋始,即已形成成熟的外交传统。春秋时期诸侯国的交往行为,尽管与“王权”符号密切相关,但就诸侯国间行为结构的特征来看,春秋盟会应当视为中国外交起源的一个有力的假说。

关键词:外交起源  主权国家  诸侯国  春秋会盟

责任编辑:于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