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1期
发布日期:2021-12-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11.webp.jpg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测算及结构分析

摘要:基于数字技术/ICT渗透性、替代性、协同性特征,厘清“替代效应” “协同效应”等数字经济价值创造机制,将数字经济划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使用国民经济核算、增长核算和计量分析等工具,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并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1993—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7.72%,2018年达157761.53亿元,占全年GDP的17.16%,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1993年以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贡献的增加值均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两部分规模分别为7.3万亿元和8.5万亿元;(3)数字产业化方面,“ICT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将长期处于主体地位并保持高速增长;以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部门快速增长,是未来发展的重点;(4)ICT渗透效应总体发挥还很不充分,“产业数字化”在传统行业增加值中平均占比仅为9.74%,17个细分行业有6个占比在5%以下,仅4个占比超过平均水平,加大ICT对传统行业渗透应成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渗透效应  替代效应  协同效应

作者蔡跃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牛新星,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北京100040)。


公共服务质量:分析框架与路径优化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提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需要的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命题。基于公共服务发展的动态演进,按照公共服务的内在逻辑构建出公共服务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以阐释由绩效问责与民众参与的混合机制和公共服务质量循环机制共同生成的公共服务质量发展机制,并从我国公共服务质量发展的政策变迁与实践演绎角度继续探寻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的可能。公共服务质量发展的目的是为公共部门如何向民众提供符合期望标准的公共服务,并致力于持续改进公共服务质量和提升民众满意度。为此,要通过强化以公共服务质量内循环为基础的过程控制、构建公共部门与民众质量感知之间互动与持续改进的机制以及建立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与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等措施,从而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  公共服务质量  绩效评估  发展

作者翁列恩,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教授(杭州310018);胡税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310058)。


制度的力量——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收入分配公平感的演化

摘要:民众的分配公平感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构建引导了居民分配正义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偏向平等与需求原则,人们对资源分配状况的判断也越来越取决于其对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的满意度。通过分析2005年和2015年CGSS调查数据发现,民众对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评判,即对政府社会保障职能越满意的个体,越有可能认可当前社会的收入分配是公平的。相比2005年的情况,2015年民众对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感知态度更为积极。在社会保障建设投入增速更快的省份,个体的收入分配公平感提升得更为明显,而社会保障职能满意度所起的作用也更为突出。相关发现丰富了制度文化论的研究,也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价值引导和塑造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收入分配公平感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价值引塑

作者黄健,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成都610074);邓燕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210023)。


·中国共产党100年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富强的百年探索

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征程,是一部实现求富求强中国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牺牲和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追求富强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成立新中国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求富求强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了束缚人们追求财富的观念枷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巨大热情,国民财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经济总量与财富存量衡量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为通向共同富裕迈向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追求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大体可归纳为四方面:第一,独立自主的探索是求得后发赶超和国强民富的关键要诀;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求富求强的价值旨归;第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全面建成小康  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10)。


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人民长期利益与当前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的主线。它贯彻于革命根据地财政建设的实践,促进了新中国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农村完全摆脱绝对贫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需要有序加大社会主义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财政思想  财政实践  以人民为中心

作者闫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006);史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142)。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再反思·


国家保护视野中的个人信息权利束

摘要:个人信息权利束指包括个人信息主体知情、决定、查询、更正、复制、删除等权能在内的一组权利集合。我国民法学界通常将权利束的性质理解为个人自主控制范式下的民事权利,并将其解释为个人信息权的具体权能。这种理解对个人信息权利束的性质和功能存在一定的误读。从权利性质看,个人信息权利束是国家履行积极保护义务、通过制度性保障对个人进行赋权的结果,本质是国家在“保护法”理念下赋予个人的保护手段和工具;从功能上看,个人信息权利束既是个人制衡信息处理者的工具,也是国家对数据处理者的规制策略。从国家保护和规制策略视角理解权利束的性质和功能,有助于更好地建构“保护法”理念下公正、透明、理性的数据治理公法秩序,促进数据治理体系的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作为国家规制策略中的工具性权利,个人信息权利束的实践展开,首先需要注重程序正义下个体的知情、参与和双方的交涉促进,同时在分配正义下合理配置个人与信息处理者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断发展和提升国家的规制理性。

关键词:保护法  国家保护义务  工具性权利  个人信息权利束  规制策略

作者王锡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汉语虚字与古代文章学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对虚字的认识,大致呈现从训诂到修辞、从字类到文法的发展趋势。《文心雕龙》“语助余声”及“弥合文体”说的提出,推动虚字研究由经学传统向古文辞传统靠拢。唐宋以后,随着文章创作和批评的开展,文学视野下的虚字论主要从文章体用、节律和声气三个层面推进,体现出古代文章学注重文体功能、语言形式、审美形态的特征。在清代古文家、小学家围绕声音、文字的关系探讨中,虚字不仅进一步沟通语言学和文章学,也借助以文字为本位的文学观念,成为清末以降“中国文学”研究及文学史书写的知识资源。以汉语虚字为线索,揭示古代文章学发展过程中语言和文辞的互动关系,可以彰显中国文学基于汉语言、汉文字的本民族特性。

关键词:虚字  文章学  古文辞  语文学  文学史

作者龚宗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200433)。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哲学社会科学·


分享经济的社会建构

摘要:分享经济的兴起让我们目睹了一场存量资源的消费革命。随着当代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新公地观念和共享观念兴起。于是,以往被财产观念所正常化的私人财物剩余使用容量的闲置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经济是对环境危机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回应。一方面,剩余使用容量闲置被看作消费主义所鼓励的大量占有、大量消费的结果之一,导致负面的环境后果。对剩余使用容量的日常化和社会化利用,可以让人们以租代购,减少商品购买量,从而缓解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对剩余使用容量的“分享”,也让中低收入群体获得了把私人财物剩余使用容量商品化,从而获得额外收入的机会。数字与通信技术革命所促生的数字集市及其新型社会互动结构,则为私人财物剩余容量的日常化和规模化分享,提供了必要条件。

关键词:分享经济  剩余使用容量  技术革命  数字集市  跨距直接互动结构

作者王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广州510275)。


丸山真男的学术研究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

摘要:关于七十多年前那场对外侵略战争,日本进步知识分子曾做过深度的反思。其中,体验、观察并反思了日本军国主义内外肆虐全过程的丸山真男及其学术研究,最具代表性。其从未变奏的近代国家意识和主权在民思想,贯穿于前近代与近现代、战(太平洋战争)中与战后的全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短暂的军旅生涯之所以无法构成其学术思想的全部背景,缘于丸山“十五年战争观”下的战中军国体验,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所遭遇的政治暴力和屈辱记忆;其对于“自身历史”和“内在的理解”的反复强调,为揭示丸山庞大学术思想体系的内在机理,提供了一贯始终的观察维度。

关键词:丸山真男  军国体验  黑格尔  徂徕学  超国家主义  原型论

作者韩东育,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长春130024)。


责任编辑: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