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
本刊评论员
执笔:方军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当代中国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及其演进逻辑
摘要: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的把握是一个重大课题。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既是不断变化、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又是分阶段演进、阶梯式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不懈奋斗和艰辛探索中,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及阶段划分理论,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历史方位、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历史任务进行主动探索、作出科学判断,在历史发展关键时期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等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对于自觉遵循当代中国发展规律及演进逻辑,发挥历史能动性和把握历史主动性,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以推动阶段性飞跃,推进中国社会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方位 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发展阶段
作者: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林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北京100732)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体系·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增长
摘要:中国经济在21世纪最初十几年的高增长是一个重大的世界历史事件。但这场高增长的原因迄今没有得到充分讨论。研究表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国基础结构之下,以工业体系为载体的有用知识体系和社会能力的累积性成长。这个累积性的演进过程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而在21世纪初出现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在一系列有利的条件下,蕴藏在中国工业体系和中国人民之中的能量得以迸发。这种能量的内在经济机制可以由递增报酬来解释,而使其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条件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人民广泛参与。因此,对于中国经济还能不能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和确定的。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仍然可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 高增长 工业体系 递增报酬 大国基础结构
作者:路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美国1918大流感溯源的污名化与科学探索
摘要:美国是1918大流感的重灾区。“战事优先”的国策、空前规模的练兵以及世界范围的军队调动和交战给疫情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防疫力量。史无前例的疫情使美国社会陷入极度恐慌,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疫情“地理溯源”,有些媒体将本应属于科学范畴的“流感溯源”变为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流感污名”,“西班牙流感”“俄国流感”“德国投毒”“中国瘟疫”等说法相继登场。不合理的大流感“地理溯源”在当时就受到美国医界有识之士、乃至中国医学专家的质疑。疫情结束后,大流感溯源成为纯粹医学科学领域的专业问题,寻找导致疫情真正的病原体成为首要问题。美国及其他国家科学家先后发现1918大流感病毒并完成基因测序,在发现1918大流感病原体方面取得划时代的进展,起源地溯源的重要性已经退居其次。虽然1918大流感地理源头尚不能定谳,但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足以否定美国1918大流感期间荒诞的“地理溯源”。历史地看,1918大流感期间,部分媒体人的轻率言论既妨碍科学地探索疫情起源与传播的规律,又破坏了正常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关系,值得深思。
关键词:1918大流感 地理溯源 污名化 科学溯源 流感病毒
作者:陶飞亚,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邹赜韬,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恩路,上海大学毒品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上海200444)。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哲学社会科学·
信息及其基本特性的当代开显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关于信息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主要从立足于信源到立足于信号,再到立足于信宿的信息理解过程。三类基本的信息理解为信息理解的范式转换奠定了基础,将三类信息理解看作三个“桥墩”,就可以架起通向信息更到位理解的“桥梁”,超越目前关于信息普遍的信息编码理解。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展开中,信息的感受性关系日益开显: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一种基于物能的感受性关系,其成熟形态即信宿和信源间的感受性关系过程。而作为机器信宿与信源相互作用的产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及其发展使信息不断展开,从而不仅涉及哲学和科学一体化层次的基本范式转换,而且可以系统导出其基本特性。信息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信息的创生性、涌现性、相互性和共享性。作为基本信息事实,信息的基本特性与信息的感受性关系理解构成了双向阐释,不仅在信息层次彰显了感性实践,而且可望为意识之谜的破解和人工智能的通用化发展,为人类更彻底地认识自己提供信息层次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基础。
关键词:信息 感受性关系 信息的基本特性 大数据 人工智能
作者:王天恩,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444)。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人口负增长与长期停滞——基于日本的理论探讨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有关人口问题与长期停滞的文献认为,人口老龄化使得意愿储蓄过多,意愿投资过少,进而导致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因此需要通过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不过,这些文献忽略了人口负增长这一关键现象。日本被看作长期停滞的典型案例,同时也是最早进入人口负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以日本为例,在一个简单的世代交叠模型中引入非负投资约束和零利率下限,探讨在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资本产出比不断上升,资本边际产品和资本品相对价格不断下降,乃至整个经济陷入持久下滑的非均衡态的机制。由于无法阻止资本品相对价格的下跌,货币政策失灵,而旨在刺激投资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加剧资本过剩。在人口负增长的过程中,提升资本边际产品使经济恢复均衡态的可行办法,只能是增加相对于过多资本存量的过少的劳动力,基于此,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补贴生育、扩大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开支发挥作用。
关键词:人口负增长 长期停滞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作者:殷剑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北京100105)。
·文明起源、文明互鉴与文化发展·
夷夏互化融合说
摘要:黄河中游与下游、中原与海岱地区的早期文明是在交互作用中演进的,其族共同体既有独立发展的一面,也有互化融合的一面,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正是因四夷在中原的汇聚、相互融会而形成的。从五帝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东夷与华夏的关系既有由一方迁徙到另一方而呈现出“嵌入式”的融合,也有经过战争冲撞或兼并而发生的融合。无论哪种方式的融合,都不是单向同化而每每是相互展开的。夷夏互化融合的最终结果,是华夏民族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海岱东夷则越来越少,到秦汉时期海岱东夷已消失,完全融入华夏民族之中。
关键词:海岱 中原 互化融合 复合制王朝国家
作者: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北京102488)。
论所谓昭穆制
摘要:主要取材于春秋列国史书、约成书于战国早中期之际的《左传》《国语》中所见“昭穆”,其义即同姓男性宗族成员间之“辈分”,作为修辞手法,或使用“甲之昭”与“乙(即上边之‘昭’)之穆”上下相应之文句形式,此时之“昭”“穆”即相当于称子辈。礼书中约成于战国中期以后的篇章与汉人注释,除仍保留以上文义外,更将“昭穆”解释为每个男性宗族成员固定的表示辈分的名次或身份,隔代轮回,即所谓昭穆制,并相应地释为宗庙、墓葬的排列规则与祭祀时用尸之制。这种所谓昭穆制已与“昭穆”初义不尽合,并且在迄今所见金文及考古发掘、调查资料中得不到确切的证明,应视为战国中期至汉代时儒家缘于其强化礼治、伦理观念以维系社会政治秩序及宗法等级秩序之理念,对“昭穆”之义做的引申与演绎。
关键词:昭穆 昭穆制 西周金文 墓地制度 宗庙制度
作者:朱凤瀚,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1)。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再反思·
德国启蒙哲学中的“理性”
摘要:在英国哲学的影响下,德国启蒙哲学的第二阶段呈现出多元的发展形态,这一思想图景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境域。在这一阶段中,诉诸“常识理性”是德国启蒙哲学家最重要的共识,而康德正是通过对“常识理性”的批判和检讨,展开了他的批判哲学,同时也构成了德国启蒙的自我反思。厘清“常识理性”与“批判理性”的关系,既成为这一阶段德国启蒙哲学的核心议题,同时也是康德批判哲学展开的思想源动力。康德批判哲学的核心问题都是在与英国和德国的经验论者(苏格兰常识学派和德国的通俗哲学家)的争执中逐步得到回答的。德国启蒙哲学中的“理性”,既是或者首先是“试金石”(常识理性),也是或者更需是“指南针”(批判理性)。
关键词:德国启蒙 常识理性 批判理性 道德信仰
作者:张任之,中山大学哲学系、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教授(广州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