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发布日期:2024-03-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0111.png
0112.png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要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又要加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以夯实其理论基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包括两大层次:一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二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具体理论。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主要是通过现代社会的剖析形成的。马克思研究现代社会发展有其独特的方法论,主要体现为总体性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彰显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重要的是抓好这样一些着力点:激活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资源,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性阐释,推进经验到理论的提升,推动发展理论的对话交流。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现代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丰子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

贸易、权力与福利:大国博弈的国际经济政治学分析

  摘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于国家间博弈过程中保持、扩大自身相对实力的权力追求缺乏考量。而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权力在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间贸易中的重要性则更加凸显。基于此,在经典的两国贸易理论中引入权力要素,将经济学注重的绝对福利和政治学注重的相对福利视作行为体的双重目标,运用博弈论方法,可以为大国博弈建立一个简洁、方便、贴近现实、适用广泛的国际经济政治学分析框架。由此可以发现,在一个由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组成的两国博弈中,后发国家更加偏好“扬己长补己短”战略;先发国家更加偏好于“压彼短扬彼长”战略,而一旦决定比较优势的技术差距由大变小,先发国家则更倾向于全面打压后发国家甚至“脱钩”。

  关键词:大国博弈  贸易  权力  福利  双重效率

  作者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2488);夏广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利益—权利”双元共生:“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

  摘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其区别于以产权交易为主的工业经济形态,形成有效激励、分配机制是“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根本保障。权利范式推动了工业社会的进步,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的非排他性等特性急需建构实质分配的利益范式。以中国原创数据理论“共票”为基础,创设数据要素“利益—权利”双元共生新模式,实现从公正价格形成到数据价值创造的转换,建立多方主体参与数据要素流通的激励、分配机制,推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  权利范式  利益范式  共票

  作者黄尹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杨东,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72)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财税法一体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转向

  摘要:现代国家财税治理的权利本位观念、体系规范理路和整体主义进路,共同证成和揭示了财税法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逻辑。财税法一体化以形成统一多元的法律价值、融贯协调的法律体系和整体协同的法律治理为具体内涵,旨在构建财税法的整体法学形象与整体法治秩序。应在权利保障法的语境之下,确立层次清晰、内容分明的财税法律价值体系;在新兴领域法的定位之下,建构整体与部分统筹融合的财税法律规范体系;在现代治理法的范式之下,促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协调的财税法律治理格局。 

  关键词:财税法  一体化  法典化  法律体系  整体性治理

  作者蒋悟真,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广州510006)。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概念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概念体系探析

  摘要: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概念体系作为表达和传承古代经济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基因库”。这一概念体系在广度上至少涉及17类经济思想范畴,在深度上已触及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要素,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性关联的语义网络。立足汉语构词、时空转换、多元取向三种生成机制,这一概念体系呈现出独特性、时代性和层次性特征。当前,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概念的现代转化,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概念体系  现代转化  “两个结合”

  作者程霖,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段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凝霜,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200433)


中国阐释学的兼性主体与话语

  摘要:“兼”之语义内蕴阐释学意味:“兼持二禾”是阐释主体(人手)与阐释对象(二禾)的相遇,而“兼”之持二禾、容三秋、倍驿程、济天下的语义递增则是阐释空间的扩展。华夏文明的兼性智慧构成中国阐释学主体及行为的文化基因及语义根柢,以“兼”为词根,墨子标举“兼士”“兼君”,庄子感言“兼怀万物”,《尔雅》并列“我”的14种兼称,《诗经》“嗟我怀人”兼怀“你”“我”。中国阐释学主体的“兼”,包容穷达兼善的身份主体、三教兼宗的思想主体和四部兼备的知识主体,较之西方现象学主体的“间”更为宽裕广博。兼性主体创生兼性话语,汉语的语义兼训与语用兼类,指向汉语阐释的寓象、重言和随境,形成兼性话语的“诗”兼三训、“文”兼三性和“语”兼三言。关于“兼”的语义训诂和知识考古,或可为中国阐释学主体及话语的概念标识提供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兼  兼性主体  兼性话语  中国阐释学

  作者李建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

机器伦理的哲学基础、基本特征与实现方法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系统自主决策能力的不断提升,如何赋予智能体的决策以足够伦理考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是建立机器伦理,即将人类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嵌入人工智能系统,使其具备伦理对齐能力。机器伦理建立在人类伦理的基础上,但具有与人类伦理不同的基本特征。首先,当前的智能机器尚无现实主义意义上的主体性和体验性,表现为在伦理决策方面的弱主体性。其次,机器的决策反映的是受其行为影响的人类利益相关方的伦理考量,因此,机器的伦理决策需要在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诉求之间取得平衡,即具备社会平衡性。再次,机器在伦理决策时容易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应能反映文化差异性。最后,机器需要向人类主体解释伦理决策、理解情感表达,并进行责任归因,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性。

  关键词:伦理对齐  可解释性  大语言模型  知识表示与推理

  作者廖备水,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杭州310058)。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再反思

康德“自主启蒙”与现代社会互动机制

  摘要:现代启蒙已非等级共同体的精英单向灌输,而是社会主体的自主启蒙。这一转型奠基于康德,其“自主启蒙”提供了施动型转变为自主型的现代社会互动机制原理与完整实践路径。个体对现状的理性反思与承担社会责任的自由人格发育同步,自主启蒙完成于理性交往的社会互动。交往在信息化时代已成为生产方式变革枢纽,启蒙从而成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现代演进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康德启蒙  社会互动  施动教育  自主启蒙

  作者尤西林,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安710062)。


明史新论

编者按:

  明朝作为继元朝之后的又一个统一朝代,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历史地位。认识有明二百七十多年历史的内涵、地位和意义,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而且有助于全面把握世界历史的近代化乃至全球化进程。因此,本刊约请方志远、陈支平、万明三位学者对明代的国家治理、基层社会、对外关系及其背后的观念变迁等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希望,更多学者加入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的学理化研究阐释中,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刑用重典”与明太祖的角色转换

  摘要:“刑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成为明清两代的时代符号和永久记忆。对于“刑用重典”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乃至重塑;作为时代符号,“刑用重典”既表现在法外酷刑,也表现在法律本身的严苛,既注入政治、经济、文化、外事政策之中,又时时夹带着随意和任性,从而造成严峻冷酷的政治气氛。“刑用重典”经历了一个由打击富民、扶植小农,重视民生、严惩贪吏,到为增加国库收入而剥夺富人及富裕地区、为维护朱氏江山而成批杀戮功臣及文化人的过程。明太祖本人也发生了由底层民众代表向集权皇朝帝王的角色转换,为民除暴的“本心”则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化为传之万代的“私心”。

  关键词:明太祖 刑用重典  本心  私心

  作者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南昌330027)。


明代家族社会转型及其观念变迁

  摘要:宋代是中国家族制度及家族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的儒者为后世家族制度及家族社会的建构,设计出一种较为符合宋代社会现实的方案。到了明代,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变迁,家族制度及家族社会的建构朝着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的方向演变。明代以来民间家族在血缘传承上的变通与拟制,与宋儒设计的纯洁血缘传承的理念相去甚远。明代家族逐渐走出本家族的畛域,进入地方社会的竞争与协作的事务之中。经过一二百年社会实践的调试,明代家族形成了一个多种矛盾同时存在并且相互结合的“多元”结构。明代家族制度及家族组织的这一变迁,适应了明代社会变迁的整体趋势。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的家族制度及家族社会基本在明代的影响下运行。

  关键词:明代  家族  社会  变迁

  作者陈支平,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厦门361005)。


何以全球化:明代中国与世界

  摘要:以明代中国为主体,从全球视野重新审视梳理明代以来全球化的历史起源及其真实进程十分必要。15世纪初,以郑和七下西洋为代表的中国大航海奠定了人类交往从陆地到海洋发展的基础,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大转折。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大航海促使处于印度洋与太平洋咽喉之地的满剌加王国兴起,这是人类交往重心从陆地向海洋转移的重要标志,这一转移是实现全球化的前提和路径。全球化不是西方大航海带来的,明代中国的白银需求带动亚洲、欧洲、美洲进入全球贸易体系,在全球化起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全球化起源  中国大航海  白银之路  市场经济  全球贸易网络

  作者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


责任编辑: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