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法学杂志》
《法学杂志》2020年第8期
发布日期:2020-08-15 来源:《法学杂志》

《法学杂志》2020年第8期

【涉案财物处理专题】

    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中的案外人权利保护 纪格非
    
论涉案财物审理程序中案外人的参与权保障 韩波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先行处置初探 田力男

【各科专论】

    从反洗钱视角构建反腐败防逃机制 杨超
    
原材料出口限制视阈下我国资源税制度的再完善 王兰
    
公立高校财政自主权的法治保障 冉富强
    
中国海事诉讼时效“中断难”法律问题研究——兼析《海商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相应修改方案 向明华
    
数据立法域外适用现象及中国因应策略 孔庆江 于华溢
    
古代错案救济机制的考证与现代意蕴——以降低“偶然性”和提高“实效性”为导向的制度构建 黄春燕

【司法实践与改革】

    我国刑事驱逐出境完善研究——以国家安全为视角 杜少尉
    
公民参与行政立法研究——以正当性、制约因素及实施路径为视角 周仁标

【青年法苑】

    妨害作证罪疑难问题的法教义学解析——以369份刑事判决书为研究起点 王若思
    
我国宪定基本国策之价值构造 宁凯惠


【涉案财物处理专题】

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中的案外人权利保护

作者:纪格非(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内容摘要:我国刑事诉讼中涉案财物的处置存在着审执不分,保全执行与终局执行分割而治,执行权过于分散,案外人程序参与权缺乏保障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案外人利益的保护。应在审执分立的基础上,确立保全执行与终局执行的一体化结构;区分公法债权与私法债权的执行;拓宽执行过程中案外人权利救济的渠道;并考虑案外人另行起诉的可行性。

关键词:民刑交叉;涉案财物;案外人;案外人异议;既判力

 

论涉案财物审理程序中案外人的参与权保障

作者:韩波(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内容摘要:通过对执行异议裁定书以及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相关法律规范的分析,可以发现刑事诉讼案外人无从参与涉案财物审理程序是案外人财产权保障的重大缺陷,案外人“对物再审申请”存在刑民对接困惑,不服刑事判决财物处理部分的案外人异议在执行阶段难以处理。在《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与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相仿的案外人申诉制度、明确特定的重审条件、理清既判力客观范围后,这些异议请求才能在再审程序中得到有效回应。相较于此“保底工程”的夯实,在通常诉讼程序中保障案外人参与权是更为关键的治本之策。在构建独立的“违法所得处置审理程序”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扩张性修正之间,后者是较优选择。有必要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中构建第三人参加诉讼、扩大原告人范围的财产权保护模式。

关键词:案外人;财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第三人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先行处置初探

作者:田力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具有证据和财产双重性价值,且在管理上具有特性。在该类罪涉案财物先行处置中应平衡证据保全与财产保全的关系。在兼有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的先行处置中完善先于立案的紧急止付制度,明确限定先于授权的紧急扣押程序;在终局性先行处置中完善先予返还、修改适用条件,并新增先予执行为补充规则;在过程性先行处置中细化完善委托经管涉案财物的制度。以上改革在财产性保增值、维护证据性价值以保障诉讼进行等方面需权衡并妥当处理,且均应新增相关主体对涉案财物产权申请司法救济的制度,并应配有具体保障措施和程序设计。

关键词: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先行处置

 

【各科专论】

从反洗钱视角构建反腐败防逃机制

作者:杨超(北京师范大学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当前,反腐败防逃机制的构建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的监管是完善反腐败防逃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我国外逃的贪腐人员中,不乏利用金融监管漏洞,向境外大量转移非法资产的案例,且外逃人员转移资金的手段也日益更新,显示出更加专业化和技术化的特征,大量被非法向外转移的资产给我国的社会及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将反洗钱与反腐败相结合,从围堵金融监管漏洞的角度构建反腐败防逃机制正是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反洗钱;离岸金融;反腐败

 

原材料出口限制视阈下我国资源税制度的再完善

作者:王兰(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限制来源于可用竭自然资源的原材料的出口,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总结。资源税具有“关税替代效应”,可起到间接限制原材料出口的作用,且在WTO体制中具有正当性。在中国原材料案和稀土案相继败诉的背景下,我国与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继续诉诸出口关税等直接出口限制措施,不如另辟蹊径采取资源税等间接出口限制措施限制原材料出口。基于原材料出口限制视角,反思我国资源税制度,可以发现立法目的缺失、资源“租”“税”“费”基本理论认识不清以致三者关系混淆和实现方式不科学、子税目粗疏、税率过低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资源税限制原材料出口作用的发挥。我们应融合民法上的所有权理论、公司法上的股权理论和国际经济法中的“次优出口税理论”,以资源租、税、费的功能与实现方式等基本理论问题为切入点,从理念和规则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源税制度。

关键词:资源税;原材料;出口限制;资源租;资源费

 

公立高校财政自主权的法治保障

作者:冉富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我国公立高校财政自主权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开办的各类高等院校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与宗旨,对政府提供的财产、拨付的财政经费及其他非财政性收入在一定范围内所享有的获取、管理、使用、支配等权利和权力。当前,高校财政自主权在对外行使时,存在一般性财政拨款不足、专项资金缺乏规范约束以及权利保障制度缺乏等问题;在对内行使时,存在预算缺乏监督、科研经费使用缺乏制约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解决上述困境的关键在于通过国家立法强化公立高校公法人地位,改变对公立高校的外部监督制度,完善公立高校的内部制约制度。

关键词:公立高校;财政自主权;法治保障

 

中国海事诉讼时效“中断难”法律问题研究

——兼析《海商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相应修改方案

作者:向明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中国在海事诉讼时效中断规则的解释与适用方面存在许多实际困难,其不但源自于海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时效中断规则之间内涵与外延的重大差异,更源自我国《海商法》对相应国际海事公约的不当借鉴。部分专家因此建议放弃海事时效中断制度,将其统一于民事时效中断制度。这不但同《海商法》与国际接轨的立法目的冲突,也存在许多操作性困难。故其修改时有必要借鉴海事公约项下的当事人延长时效等机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海事诉讼时效中断机制。

关键词:海事诉讼;时效中断;时效延长;提单公约;海商法第267条

 

数据立法域外适用现象及中国因应策略

作者:孔庆江;于华溢(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内容摘要: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多层次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全球各国也将数据治理作为法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国数据治理理念千差万别,但晚近以来呈现共同趋势——立法规则域外适用扩张现象明显。美国、欧盟通过输出数据治理理念抢占全球规则制定话语权,加强对数据主体权利保护,建立统一保护水平的数据流通市场来促进本国数字产业发展。中国政府在他国数据立法域外适用扩张背景下应积极制定因应策略:加快国内相关数据立法;对他国数据规则的域外适用进行阻断;保护国内数据主体权利,适当限制数据跨境流动。中国跨国企业应深入研究他国法律规则,采取不同措施以达到合规要求。

关键词:数据治理;域外适用扩张;地域管辖;数据保护

 

古代错案救济机制的考证与现代意蕴

——以降低“偶然性”和提高“实效性”为导向的制度构建

作者:黄春燕(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

内容摘要:在我国传统法律的运作过程中,错案救济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思想基础是民本思想和慎刑思想,制度渊源包括录问、翻异别勘、录囚、直诉等。古代错案救济机制具有救济渠道畅通、错案追究责任明确、纠错程序之间有效制约的特点,这种技术上的精髓承载着古人对司法规律进行深度探索的理性认知,使得以减少“偶然性”和提高“有效性”为导向的错案救济制度得以构建,能够为我们当下的错案救济机制的完善提供智识和路径上的借鉴。

关键词:错案救济机制;思想基础;制度渊源;救济渠道

【司法实践与改革】

我国刑事驱逐出境完善研究

——以国家安全为视角

作者:杜少尉(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内容摘要:我国近年来持续推进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创新,在国家安全战略与立法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尤其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要求我国有关国家安全立法应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守人权保障底线。我国《刑法》中驱逐出境作为仅针对外国犯罪人适用的刑罚,在维护和宣示国家主权安全与社会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现行《刑法》驱逐出境之规定过于笼统与滞后,应明确驱逐出境的适用范围、驱逐时间,设置驱逐出境的阻却条款以保护人权,同时设置国家安全条款,彰显国家安全利益优位原则,为需要突破阻却条款以捍卫国家安全情形提供直接的刑法依据。

关键词:主权安全;社会安全;驱逐出境;外国人犯罪

 

公民参与行政立法研究

——以正当性、制约因素及实施路径为视角

作者:周仁标(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公民参与行政立法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事务管理的一种具体途径和形式,也是每一位公民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它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立法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受现行法律制度的限制、行政机关价值偏好的影响、公民参政素质的欠缺以及民众集体行动的困难,公民参与行政立法面临诸多的障碍。为此,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行政立法者的公民权利意识,创新行政组织文化,增强公民法制观念和参政能力,建立保障公民参与行政立法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公民参与行政立法的进程。

关键词:公民参与;行政立法;正当性;权利意识

 

【青年法苑】

妨害作证罪疑难问题的法教义学解析

——以369份刑事判决书为研究起点

作者:王若思(吉林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对近两年司法实务判决书的实证分析,能够揭示妨害作证罪司法适用现状及其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关于行为主体范围问题,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是具备期待可能性的,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作为妨害作证罪的主体。关于行为类型问题,客观方面通过对罪状中“等方法”所指涉的“引诱”进行限制解释,“等方法”应当与“暴力、威胁、贿买”具有等置性;主观方面通过目的解释和体系解释,可以将“陷害自己”这一主观目的排除在妨害作证罪之外。关于犯罪形态问题,妨害作证罪是具体危险犯,可以借鉴“规范的结果性危险理论”认定具体危险犯的既遂。

关键词:妨害作证罪;主体;行为方式;主观目的;既遂

 

我国宪定基本国策之价值构造

作者:宁凯惠(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摘要:基本国策作为宪定的国家政策,是根据本国基本国情创制的,在宪法文本中居重要地位、起重要作用。横向地看,我国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国策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要素及其构造,不同于其他国家基本国策所体现的价值要素及其构造,这种差异是各国基本国情的不同造成的。纵向地看,我国基本国策的价值及其构造并非一成不变,基本国策赖以存在的基础基本国情变化了,基本国策的价值要素及其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优化基本国策的价值构造,实现基本国策的价值目标,对于依宪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我国宪法;基本国策;价值要素;价值构造

责任编辑:薛应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