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期,公共治理如何与时俱进?
发布日期:2020-04-21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 作者:于平

4月8日,随着新冠疫情重灾区武汉正式解封,抗疫之战走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
  尽管当下国外疫情的蔓延,仍对我国造成输入性感染的压力,但国内本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抗疫之战步入后期,已成基本事实。这样的抗疫形势,看似风险低于前期,但由于各地疫情的差异化,疫情反弹的风险依然存在,疫情衍生的诸多问题亦在不断浮现。由此,也对公共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与时俱进、对症下药,对抗疫之战的最终胜利至关重要。
  以无症状感染为例,在疫情前期和中期,新冠病毒主要是由已出现症状的患者传播,无症状感染传播的个案并不明显。因而,其时的抗疫重心,主要在于控制确诊病例的传染风险,仅在内部上报无症状感染者。但在疫情后期,包括湖北在内的各地确诊病例已基本治愈,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风险却日益突出,加大防控力度,已是迫在眉睫。为此,卫健部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重新调整了国内每日疫情公报,除了公布确诊和疑似病例外,将无症状感染者数据也列入其中。这一举措不仅及时适应了疫情的变化,更彰显了信息公开、防控精细化的治理理念。
  疫情后期,学校教育和相关考试如何应变,也是棘手的问题。教育部最终作出了将今年高考延期1个月等教育政策调整。回想十多年前,教育部门之所以将高考从每年7月提前到6月,主要着眼于人性化的考量,减少高温和自然灾害对考生身心的影响。然而,在疫情风险尚未完全解除的情形下,如果继续沿袭原有的时间安排,不仅是对考生不负责,也难以让家长安心。可以说,对于中小学开学节点、中高考延期等诸多问题的灵活安排,既是解除学生和家长后顾之忧的利民之举,也是公共政策“以人为本”的体现。
  疫情后期,亟待解决的还有地域歧视现象。经历此次严重的疫情,不少地区和民众对武汉等疫情重灾区已形成了不小的偏见。即便武汉已经解封,恐鄂情绪仍未完全消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招聘广告频频出现“不招湖北人”的歧视性宣示,一些企业不准湖北籍劳动者返岗复工,甚至将其无故解雇。诸如此类的歧视做法,无疑严重伤害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日前发声,要求依法查处和纠正拒绝招录疫情严重地区劳动者等行为。立法权威部门的严正立场,对于治理就业歧视现象、捍卫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意义深远。
  疫情后期,面对餐饮等服务业的惨淡,各地将促消费当成了头等大事。然而,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走极端的不当做法。比如,有地方要求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全部关闭,所有员工一律点外卖、下馆子解决就餐问题。也有地方要求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公职人员,从工资中扣除一部分,限期用于指定性消费。这种粗暴做法,无疑是对公民权益的随意侵犯。归根结底,激发居民的消费热情,助力服务行业加速回暖,需要有技术含量的政策构建,而非简单粗粝的做法,如此,才不会背离“促消费、救经济”的良好初衷。
  疫情后期,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但一些地方还是沿袭以往的思路,没有及时调整过度严苛的防控措施。典型者如快递外卖能否进小区,在许多地方依然受到阻挠。为此,中央有关部门日前下达了相关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物流快递业相关防控措施,允许快递人员进入社区和村庄配送。这一明确的政策导向,当能推动各地加快清理不合时宜的管控措施,在防疫安全和经济恢复之间找到更为合理的平衡点。
  越是在疫情后期,越是考验公共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理应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防控措施,既要防止麻痹大意,也要避免草木皆兵。而在经济社会等领域,更需坚守法治思维、焕发行政智慧,避免决策的简单化,尊重、保护公民和企业的正当权利。唯其如此,才能在疫情后期,守住安全的防线,同时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的活力。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