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的重要意义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5·3”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之际
发布日期:2020-04-30 来源:法学学术前沿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全面、系统和深刻地论述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与法治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法治实践,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如何处理好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理与实、知与行的关系,以及破除高校与社会之间体制壁垒的目的和价值,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和培养造就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研究、持续深化法学教育改革、重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遵循和重要指针。

讲话发表三年来,政法实务部门和法学教育界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在加强政法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政法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构建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特别是2018年启动实施的《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19年新修订颁布的《法官法》和《检察官法》在破除壁垒、为法官和检察官在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尚未找到根本有效的解决办法。2019年10月中央政法委会同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单位创办的“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可谓在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做出了一个重要尝试,其潜在的可能更多的积极意义,不应忽视。

1.jpg

(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动员部署会在中央政法委召开。来源:网络)


首先,大讲堂的创办,反映出政法部门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中更加的积极主动。2011年实施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高[2011]10号),以及作为配套措施的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互聘“双千计划”(教高[2013]8号),都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和中央政法单位发文落实。大讲堂则由中央政法委牵头,联合教育部举办,联合主办单位的署名顺序出现一个明显变化,相对于过去政法实务部门在法学教育工作中的不愿管、不能管、不会管,这是一个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和使命担当的变化,有利于彰显和强化政法部门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因为政法部门参与法学教育,是古今中外的一个通例,符合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这一工作格局,也为解决法学教育脱离法治实践、不适应法治建设实际需要等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带来了可能和希望。

2.jpg


(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首场专题讲座开讲 最高检检察长张军为北京大学学生授课。来源:网络)

第二,大讲堂的运作实施方案设计,初步显露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某些特征。主办部门制订了《中国政法大讲堂专题讲座组织实施方案》;从办学水平和区域布局方面确定了16所知名法学院校;讲授内容上提出了注重政治引领、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高校需求四个基本原则,并明确了聚焦中国法治成就、中国法治智慧、中国法治蓝图,深入阐释政法领域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注重专业水准和授课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讲授原则;选配政治立场坚定、政法实践经验丰富、法学理论功底扎实、具有法律学历学位背景、省部级领导担任授课教师,顶格设定师资遴选标准,充分体现了实务部门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的概念。此外,还成立了大讲堂组委会、办公室、授课讲稿评审小组,赋予其沟通、联络和组织授课教师、提出讲授内容的标准、规范讲授内容审查的程序以及组织大讲堂活动的方式和要求,规定了课时、讲授对象、课酬支付标准等一系列具体办法,其中关于课酬的规定,明确了“谁举办,谁承担费用”原则,为解决法学院校向政法实务专家支付课酬这个难题提供了明确的参照依据和引用标准。所有这些,都显现出教育教学规范化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这不仅在政法和教育部门合作培养法律人才的历史上前所未有,而且对于法学院校深入研究和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也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3.jpg

(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走进清华大学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为师生作专题讲座。来源:网络)

第三、应以统筹谋划、整体布局的思路不断总结和提炼举办大讲堂的经验,持续推进法治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尽管主办部门对创办大讲堂的目的已经做出了明确地阐释,指出它是助推法学院校教育改革的大事,是一项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工程,也尽管大讲堂现行的运作设计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上已显现出非同寻常的某些特征,但我们还是应当看到,大讲堂毕竟带有试点性质和示范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与此密切关联的问题是,大讲堂与现行常规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协调,或者说大讲堂开设的专题讲座在法学院校的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体现;在全国法学教育机构总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参与大讲堂计划的法学院校与未参与的其他院校之间是什么关系;大讲堂运作机制的持续性保障是什么等等,这些显然是接下来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可以说,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做出的所有安排和部署,提出的任务和要求,都根本上直击体制机制问题。体制机制问题,归根到底是政法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中职责如何分配、权限如何划分、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是法治人才培养机构,特别是法学院校领导管理制度上如何归属的问题;说到底,是到底谁为中国法治人才培养负责的问题。这既是个新问题,又是个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解决法学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统筹谋划、整体布局。“统筹谋划”,就意味着要从组织领导体制上进行源头治理和依法依规治理,强化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发展法学教育的思路和由此形成的办学格局。“整体布局”,意味着要从政策上进行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解决中央和地方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各种结构性差异问题和由此带来的各种矛盾。对于前者,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成立和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深化,已经在领导体制和基本制度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对于后者,目前的政策导向和已有的调控措施,应该说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积极变化,但根本取决于前者。

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制度建设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到2021年,我们能不能在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这就是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5·3”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之际,探讨举办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的重要意义。

2020年4月30日丑时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在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5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日上午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年工作者、法治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他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习近平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成立于1952年,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为校训,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法治人才。

暮春时节,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内满目青葱、一派生机。上午9时20分,习近平在校党委书记石亚军、校长黄进陪同下,首先来到逸夫楼一层大厅,参观校史及成果展。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法治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展示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发展历程,习近平不时驻足观看,询问有关情况。他对中国政法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特色课程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希望学校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更好整合资源,更好找准着力点,把教学、科研、育人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在展厅内,总书记亲切会见了张晋藩、廉希圣、李德顺、王卫国、卞建林等几位资深教授,同他们一一握手,亲切交谈。参与新中国法治进程的教授们讲述了他们对法治精神和治学方法的思考,习近平感谢他们为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人才培养作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继续贡献才智,祝他们生活愉快、身体健康。参观结束时,习近平同中国政法大学领导班子成员和几位教授合影留念。

在学生活动中心一层大厅,民商经济法学院本科二年级2班团支部正在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习近平来到他们中间,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几位同学从不同角度畅谈观看电影《焦裕禄》的体会,习近平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人民一路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走来,使国家越来越富强、民族越来越兴盛、人民越来越幸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无数焦裕禄这样的优秀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希望大家矢志不渝,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习近平勉励同学们珍惜韶华,潜心读书,敏于求知,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毕业后为祖国和人民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之后,习近平来到学生活动中心三层会议室,同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和首都法学专家、法治工作者代表、高校负责同志座谈。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终身教授张晋藩、民商经济法学院学生潘辉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庭长刘黎先后发言。他们结合实际,谈教育管理、教书育人、学习生活、法治实践。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既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建好制度,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

习近平强调,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习近平指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

习近平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习近平强调,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习近平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

习近平强调,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习近平指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党委、教育系统和各高校抓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工作成效明显。要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真正做到“虚”功“实”做,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高校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

考察结束时正值下课时间,闻讯而来的师生们站满校园道路两旁,习近平沿路同师生们热情握手,向远处的师生们挥手致意。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荡漾整个校园。

王沪宁、刘延东、孟建柱、栗战书、郭金龙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