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疫情防控、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后疫情时代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8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论坛在线上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从不同角度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展开讨论。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王雨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欧阳志远教授等嘉宾受邀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教授王莉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发展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审林坚,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出席会议。会议由张云飞教授主持。
王莉丽教授在致辞中指出,2020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平凡的,自年初以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时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由高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推动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的发展。尽管疫情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中国与世界各国只有携手合作,才能一起解决全球性的公共性危机。
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为题,吴舜泽教授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点,重点回顾了“两山”理论演变的三阶段、具体内容以及现实意义,着重分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特征内涵以及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强调着力推动绿色惠民、绿色强国,实现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以“以城市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杨开忠教授指出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全球的发展格局,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导力量,同时面临着生态等危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规划与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城市发明大大缓解了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因此构建生态文明需要以城市为主导。进而,杨开忠教授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成果,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与自然共生的主要形式;城市在人类的空间组织中起着支配的作用;城市创新是驱动生态文明转型的核心引擎。
以“在疫情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反思”为题,在面对疫情与生态问题的背景下,陈学明教授指出:第一,要进一步认识人类面临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三,必须切实面对和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境地;第四,必须紧紧抓住改变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关键;第五,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进行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秩序结合在一起;第六,必须全面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文本”等观念。
以“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差异及关联作用研究”为题,欧阳志远教授指出,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出现了全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然而由于环境保护的复杂性,环境污染以及生态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欧阳志远教授提出:建立包括尽量循环利用在内的资源节约型经济;破除西方经济学迷信的蛊惑;必须以农村生态利益共同体为支柱才能力推,否则难以持久有效地调动村民的积极参与。
在上半场评议环节中,陈幸良研究员指出:第一,自然保护十分重要,自然保护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其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第二,生态建设力图恢复被破坏的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对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启发;第三,乡村治理与脱贫攻坚的关系仍需思考,消除贫困的事业要在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中得以发展,用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第四,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问题仍需重视,城市建设应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前列,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引领生态文明的建设;第五,需要再思考高质量的发展模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道路,从建设人与生命共同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满足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以“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为题,郇庆治教授指出疫情凸显了三大难题。其一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路难题”,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基础问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众科学基础及其生态主体培育问题;其二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愿景”,即“生产力高度发达”、“大规模集中化的生产和经济”、“美好生活”三个基本意向,其面临着经济增长追求的生态资源与环境限度挑战、现行生产与经济模式的生态风险及其管控挑战、经济发展的社会公正与生态可持续性挑战;其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要旨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地和社会历史文化互动的意义上来理解、面对和改变自然。
以“论作为工具论和目的论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为题,王雨辰教授分析了生态文明理论内部存在的分歧与争论。第一,生态本体论与生态价值论之间存在分歧与争论,即机械论与有机论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然而生态文明理论既不能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价值基础,也不能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归宿;第二,当代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的“实然”和“应然”的矛盾,即生存导向与生活质量导向之间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以此形成了“工具论”与“目的论”的生态文明理论;第三,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生态本体论和生态价值论二者之间应辩证统一,既要符合生态学科和生态哲学所揭示的生态世界观和生态自然观,又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本体论;第四,作为“工具论”和“目的论”内在统一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既应维护民族国家利益,又要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以“生态文明内涵解析与政策促进”为题,周宏春研究员从政策决策的角度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实现的实践路径。周宏春指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生态与文明的组合词,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程度;生态文明的主体是人,自然对人具有被动的反作用。进而,周宏春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的内涵原则,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评述了资源节约、循环经济、雾霾防治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最后,周宏春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对顶层设计、建设方法论、生态环境与文明的关系进行了解释与分析。
以“我国爱国卫生运动守正创新的方向”为题,以疫情为思考基础,张云飞教授提出应守正创新爱国卫生运动。从群众路线和卫生防疫的角度出发,张云飞教授分析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指出创新爱国卫生运动应坚持人民性方向、系统化方向、生态化方向、科学化方向、法治化方向,坚持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在总体的角度中考量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进而,张云飞教授指出我国爱国卫生运动要在丰富宝贵的经验基础上继续发展,从而打赢疫情防控战,协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在下半场评议环节中,林坚编审总结了各位老师的发言要旨,他指出此次主题结合了理论与现实,而对此次主题的研究需要以问题、目标为导向,注意研究方法和治理方法,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指导。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多层次、多样化、多维度的参与,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多领域,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推广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生态文化建设,从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综上来看,会议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为题,展开了深入、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目标、意义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