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深圳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7502.99亿元增至2019年的26927.09亿元。5年来,深圳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回望“十三五”,深圳一直努力把法治锻造成最强核心竞争力之一,一部部散发温度的法规颁布,不断探索的司法体制改革让市民感受到公平正义,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创新为企业提供最有力的法治支撑。今年深圳依法有力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上半年实现GDP正增长,近2000家外企选择深圳。
立法助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改革融入立法之中,立法贯穿改革始终。深圳发挥特区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用足”和“变通”上下功夫,以立法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助推深圳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生日当天,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该条例变通上位法,在股权设置中作出重大创新,允许在深注册的科技企业实施“同股不同权”。
“十三五”期间,深圳聚焦全市中心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和供给、加强立法保障,从源头上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圳通过构建更加严密的规则体系、程序体系,更加便捷的纠纷解决机制来构筑一流营商环境,降低投资者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启动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社会信用条例、企业破产重组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立法研究工作,为营商环境优化提速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深圳共制定法规235项(其中经济特区法规194项),政府规章332项,是全国立法最多的城市,从根本上保障了许多重大改革和创新的顺利进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法治化水平
今年5月14日,张某诉深圳市公安局某分局治安行政处罚一案在深圳行政审判中心开庭审理。70分钟后,经合议庭评议,审判长宣判该分局败诉。被告的代理人吴律师在深圳执业16年,是行政案件“资深”代理人,他亲历了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5年来的飞跃式变化。
2015年6月30日起,深圳法院推进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政府机关当被告不再是“不光彩”的事,而是将其作为发现短板的重要途径。改革第一年,深圳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82人次,比前一年度增加52人次,至今年6月达697人次。作为衡量政府法治化水平的重要参考系数之一,深圳的行政机关败诉率连年下降,到2019年降至6.2%。
“十二五”中后期,深圳率先在全国开展法官/检察官职业化改革、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打破“官本位”,法官、检察官从“当官”这座“独木桥”解放出来,他们只专注办案、办好案。据统计,深圳法院2015年结案22.4万件,2019年50.4万件,受疫情影响的今年上半年仍结案22万件。依托案件繁简分流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法官人均结案量连年攀升,2019年达492件,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0件。同时,深圳法院还在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上下功夫,知识产权法庭、金融法庭、破产法庭、环境资源法庭等相继成立,审判专业化成为深圳近年的鲜明特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0年,深圳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深圳在2015年至2018年面向全国100个城市开展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中位列前茅,其中两次位列第一;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深圳从2017年第3名跃升至排行榜首位……
接轨国际打造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打通适用香港法处理案件的全部流程,建立系统规范的香港地区陪审员制度,成立前海“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诉调对接中心,建立全国最为全面系统的域外法查明与适用机制……2015年1月揭牌的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一直充满“国际范”。5年来,前海法院不断优化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审判机制,集中管辖深圳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案件平均审结时间缩短为9.6个月,审判效率提升近50%。
在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上,前海频频发力,打造国际仲裁高地,聘任外籍和港澳台地区调解员77名,目前香港地区调解员成功调解商事纠纷案超过600件。尤其令境内外企业青睐的是,深圳国际仲裁院实行的仲裁新规视香港为默认仲裁地,率先将投资仲裁列入受理范围;随后,深圳国际仲裁院设立了海外庭审中心,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外商对前海蛇口自贸区也“高看一眼”,截至今年5月底,外商投资设企达14144家,港资企业达12352家。
今年9月24日,全省首个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蛇口揭牌,为全深圳的外籍人士提供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和调解纠纷服务。早前,一批批为深圳乃至外籍人士服务的法律服务机构纷纷落户前海。如深圳创设的深港联营律师事务所达到6家,深圳首家粤港澳三地联营律所今年3月也在前海开业。(记者 戚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