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农业引领乡村振兴新境界
——浙江省衢州市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效生态农业是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因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衢州市位于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源头,市域犹如一颗“红心”镶嵌在中华大地,空间分异明显,生态环境类型多样,造就了农产品资源丰富且品质高,适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独特优势。2014年4月,浙江省成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2014年7月,衢州市被列为浙江省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市。近年来,衢州市全域推进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市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方式、新网络和新格局,蹚出了一条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农业发展道路。
一、绿色融入农业现代化,全面构建生态循环农业新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在全面分析浙江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前瞻性地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决策,提出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200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8次到衢州考察调研、指导工作。2002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衢州市考察调研时对当地领导干部说,“特色就是长处,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衢州有生态优势和传统农产品优势”“要坚持绿色导向,发展生态农业”“争取山窝里飞出更多的‘金凤凰’”。17年来,衢州牢记嘱托,立足本地农业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农产品品质,将全市农业经济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从主要依赖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截止目前,衢州市建成了全国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全域化格局,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制度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015年以来,衢州市先后编制《衢州市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规划》,印发《衢州市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衢州市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重点任务分工抓落实方案》《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等,编制发展规划、出台指导意见、颁布法规规章和制定行动方案,从全市层面明确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思路、目标和任务等。
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全域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做细做精农业。衢州市通过粮、茶、畜“机器换人”示范县建设与美丽农场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同时,实现了生态农业智慧化、机械化和适度规模化。截止2019年,衢州绿色美丽农场数量500家,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保持在65%-80%之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完成了从生态循环农业到全域农业绿色发展的二次跃迁。
二、农户企业园区构链,形成生态循环农业新网络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产业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当前,农业生产中产生农业废弃物的问题依旧存在,农业污染防治的短板亟待补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结合衢州实际,可通过合理的投入和时空结合,打通“废弃物-原料”环节,构建起农业循环经济的三重网(物流网、能流网与信息网),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运行。衢州市针对秸秆综合利用难度大、种养脱节和化肥农药减量空间大等问题,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利用先进的种养结合模式、“稻+”共生模式、立体复合农业模式等,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业残膜和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转化为可再次利用的资源,变废为宝,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同时,以实施化肥减施增效、农药增效控害、产地环境监测等为抓手,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全市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全市范围内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构架起全域生态循环农业网络。
如何实现生产或经营主体内部小循环,并且联通不同主体进行大循环,是编织生态循环农业网络的重要工作。衢州市探索构建了“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利用模式,将小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进行了有机衔接、无缝覆盖,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全域化、网络化发展。
主体小循环是单个经营主体在自己的经营单元内建立生态循环链,使物质、能量顺畅流动、转换。衢州市通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美丽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组建农-牧-渔生态循环链,通过“稻-萍-鱼-鸭立体种养”“猪、羊-沼气-粮、蔬、果”“猪-蚯蚓-甲鱼-肥料-粮、蔬、果”等多种模式,打造出“种-养-加”循环产业链,实现生态循环农业补链强链。
园区中循环是把农牧渔生产的各环节、各经营单元集中到一个区域,连接上中下游产业链,形成循环圈。面积一般在5000亩以上,包含多个经营主体,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构成循环链条。例如,衢江莲花省级现代园有种植、养殖、果蔬3个主导产业,该园区集合农业企业119 家,除了生产企业之外,还有专业第三方机构和组织,专门承担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沼液收集配送、有机肥加工、农药包装物回收等事务,实现园内物质定向化流动。
县市大循环是将一个县(区)乃至一个地级市作为整体,统筹考虑区域内的自然禀赋与经济资源,各生产者在生态整合与产业共生中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资源,变废弃物为产品,形成“自然资源-产品与用品-再生资源”的生态产业圈。推进农业废弃物空间整合,实现规模化处理,大幅降低农业废弃物处理的单位成本。例如,衢州市2014年,在4个养猪大县(市、区)全部建成县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年处理病死动物能力达到2.5万吨,各县(市、区)分别建设6个秸秆处理中心,实现全市秸秆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在重点乡镇设立区域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初步建立区域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链条,通过区域性资源中心建设,实现了资源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用。
三、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形成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
生产、生活、生态是乡村系统的三大功能和基本属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疑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题中之义。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在此指导下,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委托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编制了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市建设规划,结合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农业适宜性、产业基础和“三区三线”管控要求,以绿色为基色,以农田为基底,以果园、茶园、菜园、稻园为肌理,以生态农场、生态牧场、生态渔场、生态林场为细胞,以诗画风光带为主阵地,设计了“一线、三带、四区、多群落”的农业农村全域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创新了体制机制,意在打造诗画风光带上的绿色明珠,建设中国“绿色农业之都”。
衢州市通过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行动、打造新时代美丽田园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了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产业、绿色有机放心产品、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有机融合发展。目前,衢江区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县,开化县入选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江山市、开化县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衢江盛世莲花等4个农业观光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通过“农区变景区、农田变田园、劳动变活动”,培育出了美丽幸福经济。
通过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空间的优化与功能提升,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乡村绿色生活方式,衢州市正在奋力闯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乡村振兴道路,努力成为全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地。
作者: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高级工程师 宋成军,浙江省衢州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员 毛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