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发布日期:2020-11-02 来源:《红旗文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再到近期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反复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人才。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意义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清楚地知道,一切事业都必须找到干事之人,要有人才作为基础和支撑,才能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毛泽东曾说,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还须广大地培养人才。教育作为塑造事业所需人才的现实条件和必要途径,得到中国共产党的一贯重视,也成为其重要工作领域和改变世界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党的育人目标的与时俱进。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任何政党、任何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此指引和激励下,为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学校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受教育者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人民办教育,为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办教育,也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的教育理念和奋斗目标。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的初心使命印刻在教育方针中,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道路。革命战争年代,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党探索创办了陕北公学等一批革命学校,培养了数万名堪称“革命的先锋队”的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伊始,党探索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模式,创办了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设八个本科系。1950年10月3日,刘少奇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成立这八个系是为新中国建设,特别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建国初期的那段时间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新国家的大学”,实现了“培养万千建国干部”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出发,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教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育人目标的凝练。尽管党的育人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或者是不同的内容侧重,但在本质上都坚持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也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更需要我们的教育肩负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高度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面对的共同挑战,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所以说,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我们如期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长远战略意义。民族复兴事业对担此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能力素质、精神面貌上的要求,都外化和表现为新时代教育的使命责任和功能作用。今天我们培养的时代新人,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能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便是衡量一个接受教育的中国青年是否是“时代新人”的根本标准。真正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中,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才能充分体现,将他们自信、奋进、担当的精神状态充分展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最终成长为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和实现者。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我国教育发展应当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时代特征等深刻内涵;既是对我国教育现代化内涵的丰富发展,也是对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新要求,为新时代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当今世界的竞争,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人才资源和知识技能支撑,是教育职责使命所在。只有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对未来优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现代化人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世界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坚持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人才、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才。为此,教育不仅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要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当前,我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围绕新发展格局要求,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我们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这是我们向教育现代化迈进、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时代“大考”。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涵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新人”的要求和标准有过多次阐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他又专门强调,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目标、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

  有爱国情怀,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当作一种理想。爱国情怀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无数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而真实的。作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理想信念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其价值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爱国之情应是他们最朴素的感情,报国之行则是他们最自然的选择。他们秉持着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毕生信念,自觉地将追逐个人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让青春跃动与爱国情怀同频共振。

  有社会责任感,把崇德向善、奉献社会当作一种追求。“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就必须抓住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努力从中华文明中汲取道德养分、从先进榜样中获取精神力量。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拥有足够的辨别力和自制力、奉献心和责任感,这样的新时代青年才会对社会和他人充满关怀和共情。他们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是一个有文化修养、有社会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是一个品行端正、素质优良的人,始终以实际行动奉献祖国、奉献社会。

  有创新精神,把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当作一种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进程,为一切有志于创新创造、干一番事业的青年提供了广阔舞台,与此同时,我们也一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拦路虎”,会有许多亟待攻破的“娄山关”和“腊子口”。新时代青年要走出固有传统思想束缚、打破旧有条条框框,就必须具备强大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他们在鼓励人才创新的良好氛围中茁壮成长,把时代新知和创新活力内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们积极响应时代召唤,真正解放思想、敢于求真、乐于探索、勇于开拓,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用创新成果推动发展,用创新视野规划未来。

  有实践能力,把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当作一种锤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和搏击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自觉心怀民族复兴梦想,自觉担起历史重任,始终保持一股顽强拼搏的精气神,始终想干事、能吃苦、肯奋斗,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这样的新时代青年明白,实践和奋斗不仅仅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更是一种对精神力量的锤炼、一种富有价值的生活方式、一种能够成就更好自己的人生选择。这样的新时代青年信仰坚定、本领过硬,在面对大是大非时敢于亮剑,在面对歪风邪气时敢于斗争,在面对矛盾时迎难而上,在面对危机时挺身而出。他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自觉加强学习、努力开展实践,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本领和技能,用自己的奋斗身影展示最亮丽的风景,让自己的实干精神绽放最闪耀的青春光芒。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着力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做好时代新人的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时代新人的培养能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牢牢把握培养时代新人的具体要求,牢记教育使命,不忘育人初心,积极探索新时代育人方法,不断提升育人本领,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稳时代新人培养之舵。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则,只有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才能牢牢把握育人主线,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使学校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传播、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永葆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时代新人培养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不仅符合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也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成长成才始终置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大舞台上,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涵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坚持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打造德才兼备教师队伍,夯实时代新人培养之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事关教育发展的全局,更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要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其充分发挥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筑梦人的作用。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和作用。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育才由育师始,育人者先受教育,使他们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引领者、维护者,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将师德摆在教师考核、评价的首位,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既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又有日常的教育督导,还要进一步强化师德失范惩处,真正保证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

  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敞开时代新人培养之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人类文明交融共鉴的高度看待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对教育使命和青年成长提出希望和要求。他强调,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教育对外开放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举措,对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和开放格局的青年有积极意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教育对外开放是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扩大开放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互学互鉴。教育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扩大开放也有助于我国进一步参与教育国际合作,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的希望在青年,教育开放的工作重点在青年。扩大教育开放,可以增进新时代青年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在教育的深度合作与人文交流中,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涵养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打牢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共同进步的思想根基,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风采,并通过他们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样子,看到中国的未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理事长 靳诺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