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下“两山”理论的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2020-10-30 来源:中国环境报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绿色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以及国际性组织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各行业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议题,逐步成为研究讨论创新扶贫开发方式的关注点。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两山”理论应运而生

  一直以来,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焦点。在2005年8月24日《之江新语》栏目中,他写道:“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多地的考察中,也不断以“两山”理论定主基调,明确各地区绿色发展方向。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在回答学生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时代,以GDP增速为尺子衡量各项工作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经历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阶段之后,环境破坏也开始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质量、人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现在,已经逐渐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看待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上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更加倾向于探寻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一,“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强调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缺一不可。兼顾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突破了以往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标尺的单维度发展思路,开始正视生态维度对于整体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甚至要高于经济增长。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如果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受到破坏,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那么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就与发展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

  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因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绿水青山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金山银山,如果两者不能兼顾,理性选择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绿水青山并不能当饭吃,如果让人民群众守着绿水青山饿肚子,这也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从而兼顾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

  脱贫攻坚硬战场 “两山”理论见实效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两山”理论的指导为贫困地区带来新的发展视角。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专程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用“眼睛”和“生命”为喻,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两山”理论使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问题上真正破题。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现象,要么开垦过度、条件恶劣,要么地处偏远、生态原始。然而,无论何种境遇,都应与“两山”理论的发展宗旨相吻合。在中国,有一大部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差,这也是其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地贫困人口面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而同时,生态资源的超负荷付出对其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贫困地区面临恶性循环式的贫困陷阱。“两山”理论通过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理念,扭转了贫困地区“越穷越开垦”的消极做法,这为后期脱贫摆正了发展方向。对于另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生态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当地老百姓守着“绿水青山”而看不到“金山银山”,“两山”理论为其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提供了可行性办法。

  “两山”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从发展本质上提出一条生态资源价值与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内部转化通道,通过多元化的市场途径带动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最终摆脱贫困。在实践中,各地通过借助自身生态资源优势,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途径开辟了兼顾生态与经济的长效发展模式,践行“两山”理论下的脱贫行动。

  易地扶贫搬迁保守式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新实践。对居住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差地区的贫困户来说,脱贫离不开产业发展,但产业发展很容易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实施保护型减贫策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改善贫困人口的客观生存环境,可有效缓解扶贫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发展。在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是“两山”理论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各地依托当地资源环境友好的产业扶贫,探索和开展了切合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具有较高经济回报的产业和产品,如林下种养业、特色种养、经济林种植等,成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也为生态环境保护留下了空间。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贫困地区生态资源得以有效利用的完美体现。乡村生态旅游借助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结合乡村文化、历史资源、风俗习惯等特点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将生态资源通过旅游渠道转化成经济价值,同时也让乡村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还让生态资源因为经济利益得到保护重视。

  电商扶贫创新实践。电商扶贫是我国扶贫脱贫的一种新形式,让“待在深闺无人识”的偏远山区农产品得到了市场展示和外销的机会,也降低了对环境保护的影响。2012年以来,农产品电商的规模快速扩大,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开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电商扶贫的可能和路径。甘肃成县、吉林通榆、黑龙江明水、甘肃陇南等一批电商扶贫的县域先行者逐渐涌现出来,为县域电商扶贫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截至2019年6月,全国共有4310个淘宝村、1118个淘宝镇,淘宝村已经广泛分布于25个省。

  “两山”理论的可持续性体现

  一是理念先行,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两山”理论统一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形成一种新型减贫理念,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要尊重自然、保护资源。为此,在减贫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理念引导、体制机制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方式,使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二是创新思路,兼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冲突关系,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要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效益、低品质的粗放式发展路径。一方面,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科技创新,促使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到科技创新转变,可以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实际上是一种可以转化出经济效益的优质资源,如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或者通过生态补偿等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因此,破坏了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宁可不要;以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宁可不要;损害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根基的产业,宁可不要。

  三是关注公平,倡导机会平等的包容性发展。贫困地区是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不仅体现在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上,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更体现在各种机会的公平上,包括受教育的机会、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机会等,为贫困人口提供创造或提升其能力的方式。只有保障机会公平,贫困人口才能真正分享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贫困人口能否脱贫,关键在于能否将绿色发展与包容性减贫相结合,走包容性绿色发展的脱贫之路。只有使绿色发展成果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共享,才能进一步坚定贫困地区绿色发展的道路。

  四是创造条件,激发扶贫脱贫的内生性。“两山”理论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其内生性,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创新思路,将绿色青山视为优质的经济发展资源,通过保护建设和适度开发,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和良性循环。要想从以往的经济增长观念转变过来,需要政府创造一些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体制机制,以有利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还需要积极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让贫困户从成功案例中找到方向,激发动力。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张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冯丹萌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