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综述
发布日期:2020-11-16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蒲晓磊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

  

在法治建设跟进的每一步中,全民普法工作都在紧紧跟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普法工作,强调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把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起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

  

在普法内容方面,围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进行集中宣传;在普法方式方面,宣讲团现场普法、新媒体线上普法等方式齐头并进;在普法对象方面,坚持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青少年这个重点对象;在普法责任方面,建立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普法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民法治观念日益增强,依法治国社会基础持续夯实,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法治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

 

推动宪法法律走到群众身边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自此,每年的国家宪法日前后,全国各地都会掀起宪法宣传的热潮。

  

2018年3月11日下午3时52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高票通过。宪法修正案通过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学习宪法的热潮。当年11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设立“宪法宣传周”,每年在国家宪法日所在的一周内,由相关中央和国家机关牵头,集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有力扩大了宪法宣传的声势和影响。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民法典通过后,司法部会同中宣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民法典学习宣传通知,引导人民群众学好、用好这部法律。司法部组织推出了12期《民法典开讲》系列公益讲座,还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3期“民法典相关法律知识”专项答题,答题近1亿人次。

  

同时,各地也纷纷掀起学习民法典的热潮。例如,江苏在全省部署开展为期百天的“美好生活·法典相伴”主题活动,组织民法典进机关、企业、农村、校园、社区、网络、家庭、景区宾馆、医院、交通运输工具,形成了线上“百万群众倡议接力”、线下“百场联动普法实践”同频共振的宣传态势,全省超5000万人次参与网络倡议接力。

  

在特定时间节点开展法律宣传,也是普法工作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利用专项法律颁布实施周年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广泛组织开展宣传月、宣传周和宣传日活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6·26”国际禁毒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等,成为法治宣传的知名品牌,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注重运用多种形式推动宪法法律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让法律宣传“活起来”“落下去”,推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和自觉逐步形成。

 

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法治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回顾疫情发生到现在的疫情防控工作,可以看到普法宣传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各部门迅速反应,通过庭审直播、发布典型案例、编辑法律法规文本等多种方式进行法治宣传。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多次就疫情防控相关法律问题及时发声,纠正一些地方采取的封闭村庄、设卡劝返、断路堵路等粗暴防控措施。一些地方通过及时发布通知、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明确禁止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全国普法办印发《全国普法办“防控疫情 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行动方案》,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适应疫情防控需要,通过编写有关疫情防控的电子书等方式开展“非接触式”普法。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回顾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普法工作的影子。

  

2019年,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中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意见》。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会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法规司组织编写了《助力脱贫攻坚普法丛书》,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为干部群众提供了实用、易懂的教材。

  

多地将普法宣传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用法治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贵州省赤水市重点针对农村赡养、婚姻、邻里、山林等问题,通过以案说法、法治夜校、院坝会议等形式普法。

  

“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法工作始终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开展,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社科院法学所二级研究员马一德说。

 

“谁执法谁普法”塑造普法大格局

 

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是新时代全民普法的重要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

  

2017年5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明确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

  

在2018年召开的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工作任务部署会上,全面依法治国工作98项任务,分解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4个协调小组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守法普法协调小组承担的12项工作任务里,严格“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名列其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牢牢扭住“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这个“七五”普法的“牛鼻子”,推动普法工作理念、实践和制度创新,塑造了普法的新格局、大格局。

  

报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司法部牵头成立了由16个成员单位组成的落实普法责任制部际联席会议;全国普法办统一编制并公布了两批《中央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基本实现了对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全覆盖;最高人民法院开办庭审直播网,推进裁判文书公开上网和统一查询等;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实行检察官以案释法制度的规定,结合案情进行充分释法说理,把普法融入办案全过程……国家机关各部门从本部门工作特点、工作重点和执法司法工作实际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普法各项职责任务落地生根。

  

各地结合热点案事件的处理,普遍加强以案释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广东等6个省组织了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组织评议团评议、开展公众投票,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机关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把普法融入执法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了普法实效,扩大了普法格局,推动全民法治观念得到明显增强。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