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鑫的学术研究之路
从法理学、法律史到比较法 积极参与国家法治建设
发布日期:2020-11-23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汤瑜
39岁晋升为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教授,2015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聂鑫的法学研究领域涉及法理学、法律史、比较法,其科研成果曾获评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

  1.jpg

聂鑫 哈隆/摄影

39岁晋升为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教授,2015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聂鑫的法学研究领域涉及法理学、法律史、比较法,其科研成果曾获评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

  11月6日,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聂鑫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已获评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但依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做教学、研究工作,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对得起这项荣誉。

  研究成果丰硕

  聂鑫专心教学科研工作,39岁晋升为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教授,2013年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2015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

  聂鑫说,2015年、2016年,是他学术成果高产的时期,分别于2015年在《中国法学》第6期、2016年在《法学研究》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各刊发学术论文一篇。至今,聂鑫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历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约40篇,独著出版著作、教材6部,包括《中国公法史讲义》《近代中国的司法》《中国近代国会制度的变迁》《中西之间》《中国法制史讲义》等,另有译著《别了,孟德斯鸠:新分权的理论与实践》。其研究成果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七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三等奖、中国法律史学会第一届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等。从法律史到比较法学,从宪法学到古代财政制度,聂鑫作为一名法律史与比较法专业的学者,研究成果丰硕。

  在服务国家法治建设方面,聂鑫多次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组织的有关问题专家论证;2019年兼任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最近又经遴选挂职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2013年至今,他兼任中央台办、国台办两岸关系法政问题研究基地秘书长,开展对台研究与学术交流。

  2019年6月起,聂鑫开始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留学生的招生、培养等全流程教学管理工作。起初,他总担心行政职务会与个人学术研究有冲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来,我基本上没有担任过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聂鑫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部、统战部安排的活动,了解到学校有不少同志都是“双肩挑”干部,学问做到第一流,行政管理也做得有声有色,遂下定决心,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谈起挂职最高人民法院,聂鑫说,参与审判管理是另一种核心业务的尝试,他希望通过参与司法实践活动,提高业务能力,拓展研究视野,使自己在学术领域及参与国家法治建设方面“再出发”。

  “虽然挂职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但兼顾本职工作的同时,自己愿意去挑战,如果这个年龄不能挑战自己,以后就更没有勇气与精力了。”聂鑫说。

  首次参加国家高层次司法实践,让多年来从事法学理论研究的聂鑫充满期待,他告诉记者,力争把理论和实践工作真正结合起来。

  广泛涉猎欧美比较法研究

  聂鑫从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后,到北京大学攻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

  再回首,他说,当时广受关注的“中国法律现代化”问题引起了他极大兴趣。“2000年进入北京大学,正是‘中国法律现代化’展开辩论的时代。为何不回到‘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起点,去研究它的开端呢?”聂鑫坦言,正是在这种对问题根源的追问中,他逐渐把“法律史”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2005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6年,聂鑫前往台湾地区交流学习,回到大陆后,他基于自己的研究写了3万多字的论文,该文发表后受到法学界关注,由此开始研究台湾地区法律制度。

  2007年,聂鑫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赴美深造,主要研习比较宪法、美国宪法、宪法财产权等。“我去美国之前已经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初稿。”聂鑫回忆说,当时他选修了很多有关比较宪法、比较法律文化、比较宪法类课程,由此和哈佛大学很多教授结下了友谊。

  在他的导师、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安守廉眼中,聂鑫是一名非常用功的学生。因此,聂鑫博士研究生毕生时,安守廉将他推荐到了清华大学任职。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聂鑫曾上过一门精英课程“宪法财产权”,当时班里只有十几名学生,聂鑫有幸参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带回来很多材料,但是学习的成果需要消化和沉淀。”

  2008年,聂鑫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2016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以“宪法财产权”为主题的论文《财产权宪法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本位立法》,并荣获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三等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这可以说是我回国后把在哈佛大学所学知识,与中国历史及当下国情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取得的学术成果之一。”聂鑫说。

  聂鑫广泛涉猎欧美比较法的研究领域,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英美法系与西方法制文明研究”中承担了英美法律教育部分,著有《美国法学教育模式利弊检讨》《英国法律教育改革管窥》等论文,曾获评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

  培养精通国际规则的人才

  在聂鑫看来,法治人才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要能将理论知识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学科发展目标是将学院建成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法学院,实现国家意识、国际视野与科技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服务中国乃至世界的法学、法治人才。

  为此,清华大学法学院启动了一系列课程改革。今年,聂鑫协助该院院长申卫星对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整。“希望学生未来能够做到‘基础更牢’‘专业更专’‘关注的问题更前沿’。”他说。

  清华大学法学院长期开设“普通法精要”系列课程,要求学生对“英美法”进行高强度学习,让他们做到能够熟练运用英美法解决实践问题。聂鑫说,这也是适应当前国际形势变化而为,“发生国际争端的国家大部分属英美法系国家,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普通法精要’这项课程发扬光大,鼓励学生学习国际法与外国法,包括国际仲裁、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相关课程”。

  聂鑫介绍说,清华大学法学院将启动多项与境外大学合作的复合学位项目,让学生在本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到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扎扎实实学好国际法、外国法,使其将来能够在国际争端解决方面为国家出力。


(本文原载于20201122日出版的《民主与法制时报》第04版)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