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报纸理论
“中国之治”实践特色的集中展示
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
发布日期:2021-01-31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2020年7月09日第07版 作者:杨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作为新时代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既是防范化解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风险应对的准备,也是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重大决策行动,更是中国之治鲜明实践特色的集中展示。

鲜明的中国特色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崭新的时代命题。研究部署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化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基础环节薄弱的矛盾,要着眼当前涉疫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复工复产,做好社会治理层面的六稳”“六保工作,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从而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既是社会治理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综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变迁、治理路径转型与社会秩序构建的内容,首次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试点为抓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这也是市域治理的最大亮点之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近年来,为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以防范化解市域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势在必行。同时,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单独来抓,这在世界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历史中尚属首次,它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原创性智慧。

从形式上讲,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将各类隐患预警早、处置好、控制住,是防范潜在问题变成现实风险、区域性风险酿成全局性风险的关键环节。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要准确把握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创新,着力完善治理体系,更新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能,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复杂、多维、超越传统的变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意志的凝结,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关键,也是中国之治深厚底蕴的彰显。市域治理试点工作重点、系统整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社会治理规范,汲取了改革开放以来优秀治理文化,彰显了中国之治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实施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战略布局的最新成果,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与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有机统一。

坚定的实践要求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之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凝练和升华。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顶层设计的落实落地,直接关系到市域社会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方式手段,应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把政治引领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夯实市域社会治理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是实施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市域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引导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系统思维,将社会治理放到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统筹城乡社会治理、统筹各项任务,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才能在实践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善于运用先进理念、科学态度、专业方法、精细标准提升治理效能,才有利于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

市域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在于以科学的方法实施。中国的社会治理实践历程告诉我们,开展试点、示范引领是一条重要的经验。解剖一只麻雀,可以看清弄懂内部结构;搞好一个试点,能够推动全局工作提供有效方案。这就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战略抓手,发挥其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线指挥部作用,见微知著、以点带面,通过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要真正做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实现法律规章、社会治理效果的有机统一。

显著的时代精神

中国之治成形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必然体现当前阶段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要求。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本地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市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法治化为根本途径,以新技术、新应用、智能化建设为重要手段,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试点探索实践基础上,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深化平安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市域治理,要重视数据隐私、网络虚拟财产权利的保护;细化网络侵权责任;回应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时代对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当前,科技日新月异,数字生活使人民群众的需求多元化、诉求多样化、利益多元化、思想观念活跃化,因此,要引导舆论、凝聚共识,对新形势、新问题进行规范和治理,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中国之治展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市域治理试点探索的全面展开,必将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来丰富和发展中国之治的内涵,阐释其背后的学理、哲理、道理。这实质上也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怎样坚持和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回答。因此,从市域之治中国之治的实践探索,意义重大。

不变的为民情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要求通过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它变的是党在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不变的是党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为民情怀。市域治理通过细化和完善各项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的社会治安、矛盾纠纷、公共安全、社区服务、社会风险等真正成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平安阀”“矛盾纠纷化解的指挥部,它以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治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人民群众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根基。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具体划分为治理体制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3个板块、16个重点任务、38个分解任务、87个基本要求。可以说,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的过程也是一次群众路线的生动再实践过程,它是一项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平安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夯实基础的伟大工程。作为中国之治、中国奇迹、中国效率、中国方案,它为世界贡献智慧,也必将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信任。

(作者系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大学城市发展与治理研究院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