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报纸理论
以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助推新法科建设
发布日期:2021-02-04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2021年2月4日第05版 作者:刘艳红 单平基

——以东南大学法学院探索实践为例


  建设新文科,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举措,是应对新科技革命的必然选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摈弃专业偏见,实现文科专业之间以及文科与理工农医的交叉融合,发展新文科成为大势所趋。在新文科建设中,需要以法治国家建设需求为导向,更新法律人才培养理念,建设新法科。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急需一大批既懂法律,又懂工程、计算机、交通、医学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基于此,应突破传统法科思维模式,以全球新科技革命为契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以特色交叉专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革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新法科人才培养体系。

  新法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对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平台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完整的新法科特色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自2006年起,东南大学法学院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特色专业建设内嵌于整个教学体系,形成了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课程知识体系,建构了“课内+课外”“院内+院外”“校内+校外”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了差异化、个性化法学人才培养需求。

  其一,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更新是新法科建设的前提。建设新法科,必须紧紧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遵循“重交叉、促融合、强创新”的办学理念,探索一流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东南大学法学院在建院之初就确立了“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办学思路,秉承“自主创新、特色发展”办学理念,依托学校优势理工学科,建立了“法学+工程”“法学+交通”“法学+医学”“法学+计算机”的“人权法”“工程法”“交通法”“医事法”“司法大数据”等五大新兴特色专业方向群,实现了法科与理工医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这5个特色专业方向快速发展,又拓展了该院法学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其二,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是新法科建设的核心。在新法科建设中,东南大学法学院创新“双专业交叉”一流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法学与理工医专业真正融合,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专业,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推进法学与土木工程、计算机、交通、医学专业交叉融合与集成创新,尤其是自2014年起在全国率先开设“双专业交叉”的“工程法特色实验班”,形成了“法学+工程”“法学+计算机”“法学+交通”“法学+医学”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完整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构了人权法、工程法、交通法、司法大数据、医事法课程群,形成了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学团队及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其三,课程体系交叉融合是新法科建设的重点。建设新法科,要求具备深度融合、专业交叉课程知识体系,以及创新本、硕、博“融贯递进式”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东南大学法学院在本科生中开设工程法实验班,设置“工程法原理”“工程项目管理”等9门课程组成的工程法课程群;开设“医事与法律”“交通与法律”等14门选修研讨课;建设“工程法原理”“工程公法”“交通法”“工程争议纠纷解决”“医事法”等11门在线开放课程。该院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设置工程法、交通法、医事法、法律大数据专业方向课程板块,形成法学与工程、交通、医学和计算机的交叉与融合;博士研究生方面,重点培养互联网法学方向人才。这使该院形成了硕士、博士阶段以人权法、医事法、工程法、交通法、法律大数据5个特色专业方向为抓手,涵盖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博士在内的递进式人才培养层次和“融贯式”人才培养体系。

  其四,师资队伍建设是新法科建设的保障。聚力师资队伍建设,创建跨院系学科的创新型教学师资团队,打造内外结合立体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该院整合土木、交通、公卫、计算机、材料、网络安全学院教师力量,形成了5个相对固定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其五,法学实践基地平台是新法科建设的重要助推器。为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交叉融合发展,该院与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有关部门共建了9个省部级法学实践研究基地,先后建立了“人权研究院”“工程法研究中心”“交通法研究中心”“医事法研究中心”“司法大数据研究中心”等。

  经过近15年的探索,东南大学法学院的新法科建设成效显著,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已经成型,并形成具有普遍推广示范价值的教学成果,法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新法科专业交叉方向极大推动了科研学术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如获批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