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请问您当初为什么选择法律专业?又是怎样对法学学术研究产生兴趣的?
章志远:我出生于皖南农村,家境非常贫寒。年少时身居乡间,亲眼目睹许多不平之事,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学习法律做一名主持正义的法官。由于高考前自己心理压力过大,发挥失常,最终只能进入安徽大学法律系读本科。与八十年代相比,九十年代之初的安徽大学法律系的学术实力已经呈现衰弱趋势。但在我读本科期间,储育民、王先林等年轻有为的老师对我还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他们治学勤奋、硕果累累,先后都成为安徽大学法律系乃至整个学校文科最年轻的教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地方院校青年教师的执着与坚韧,逐步萌生了从事学术研究的想法。后来,经过免试推荐我得以继续攻读安徽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在我的启蒙老师程雁雷教授的热情鼓励下,慢慢坚定了一生为学的想法。
从您的履历上看,您在苏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苏州大学任教至今。请问苏州大学对您的学术成长有什么影响?这些年中,有哪些事情让你记忆犹新?
章志远:在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和留校任教是由很多偶然因素决定的。苏州远离京城,亦非省会,加上整个长三角地区法律院系竞争异常激烈,因而学术劣势非常明显。不过,任何事物往往都是辨证的。苏州非政治、学术中心,自然没有任何社会资源可以利用,但这种相对安静的环境反而能够使人心平气和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一些学科基础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是地方院校,但苏州大学法学院的整体学术实力还是相当强的,这里不仅有杨海坤、周永坤等老一代优秀的学者,而且还有胡玉鸿、韩龙等同样十分优秀的中青年学者,我们学科的王克稳老师和黄学贤老师也是国内行政法学界知名的学者。身处这样的氛围下,想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年轻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克服工作、家庭、生活等各种现实困难,坚守自己的学术理想。令人无法忘怀的是,无论是读博期间还是工作之后,恩师杨海坤教授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提携,让我这个“外地人”感受到很多温暖。
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什么?您如何看待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
章志远: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所发表的成果大多在这两个领域。我国目前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中的诸多现实问题扑面而来。可以说,行政法学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
您如何评价自己已有的学术研究?您认为最能代表您研究成果的著作或论文是什么?
章志远:在过去的十年里,自己虽然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比较满意的不多,与很多70后优秀的年轻学者之间还存在不少差距。2004年,我与导师杨海坤教授合作的《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一书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久即被二次印刷,在行政法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最近几年,自己在公共行政民营化、行政诉讼类型化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也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您的研究风格是什么?这种研究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章志远:总的来说,自己目前还处于积累、摸索阶段,说不上有多少风格。由于身处地方院校,我没有机会去参与中央部委的立法及其他科研项目,自然没有能力为行政法制的推进做出贡献。我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展开的,这样的研究受地缘因素影响较小。近年来,我将目光投向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注意从实际个案或相关制度变迁入手展开行政法学研究,尽量消解地缘劣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您现在在研究什么问题?其意义何在?
章志远:近年来,以民营化为代表的公私合作现象一直吸引着我,今后还会继续保持关注。民营化的兴起对当下的行政法学提出了很多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应当引起学界的关注。此外,由于自己一直担任硕士生行政诉讼法课程的讲授任务,因而围绕个案展开行政诉讼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努力方向。鉴于国内行政诉讼法学研究还比较薄弱,这方面的摸索应该还是有意义的。
您如何看待学术研究与法治实践的关系?
章志远:就我个人所从事的行政法学专业研究来说,保持对法治实践的关注还是十分必要的。毕竟行政法学是部门法学,需要回应真实世界发生的公共治理问题。当然,如果从事的是比较抽象的行政法哲学研究,情形可能就不完全一样了。
您的学术理想是什么?
章志远:谈不上有什么宏大的学术理想,但自己会坚持下去的,即便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此外,由于自己学术经历坎坷,自然会倍加善待自己名下的研究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关心他们、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希望少数有志学问的同学能够在我的指导下不断成长,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作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您的学术成长历程中,您有没有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学术交流圈?
章志远:学术交流对青年学者的成长当然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照料孩子等方面的原因,我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不是很多。但通过参加全国行政法年会以及与一些同龄学者的私下交流,自己还是获益良多。今后如有可能,自己也会注意增加这方面的学术交流。
您觉得您工作的城市对您参与学术交流有影响吗?
章志远:苏州市虽然在国内比较有名气,但毕竟就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远离北京,对参与学术交流确实有些不利影响。好在现在网络媒体发达,多少能够弥补一些缺憾。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您认为当前中国的法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对此有何建议?
章志远:目前的法学教育问题确实很多,有些问题是盲目扩招造成的,有些问题是教育理念造成的,有些问题则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所无法避免的。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主事部门认真倾听各方意见,拿出行动来逐一解决。
您对想走上学术道路的年轻学生有什么建议?
章志远:克服畏难和浮躁两种不良情绪,尽可能涉猎法学之外其他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根据自己的求学背景和所处环境努力塑造自己的特色。
在非学术著作中,您最喜欢读哪一本书?
章志远:《万历十五年》。
您的人生格言(座右铭)是什么?
章志远:简单做人,认真做事。
章志远:尽可能均衡地展示不同学科、不同地区学者特别是70后乃至80后更为年轻的学者的成长轨迹,为中国法学的发展作出特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