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纪格非博士的深度访谈
发布日期:2010-05-2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纪博士,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还是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说起。请问您为什么选择法律专业?又是怎样对法学学术研究产生兴趣的?

纪格非:高考的志愿是父母帮助选择的,当时懵懵懂懂,对所有专业都充满好奇。即使是现在,也常常会幻想如果选择了其他专业情况会怎样。不过幸运的是,我最终爱上了这个父母“包办”的专业,并使她成为我一生的事业,我的幸福所在。

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始于读研阶段。那一阶段在老师的启发下开始思考“法律应当为何”的问题。

您认为哪位学者或者哪一本著作及论文对您的学术影响最大?影响是什么?

纪格非:非常喜欢达马斯卡,他是非常有个性的学者。特别是他的著作《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我看了很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他及他的作品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换个角度看观察,世界会变得非常不同。

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什么?您如何看待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

纪格非:近年来一直关注证据法学领域的发展,她为我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空。证据法学与许多学科存在交叉,近一个世纪以来,该学科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为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手段的多样化。研究思路的扩展是学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的学者参与研究工作。

您的研究风格是什么?这种研究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纪格非:谈不上什么风格,我的研究风格尚在形成的过程中。但是我认为,“严谨”、“求实”应当成为所有学术研究的风格。

您认为中国法学学者的研究在哪些方面最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贡献?

纪格非:中国在法治化的道路上遇到了许多独特的问题,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将是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

您如何看待学术研究与法治实践的关系?

纪格非:法治实践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课题与素材,学术研究为法治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使法治实践成为一种理性的活动,而非无理性的盲目与冲动。

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必然要借鉴西方的法学资源,同时又面临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您如何认识西方的法学资源与中国传统、中国实际的关系?

纪格非:必须承认,西方国家在法治的道路上是走在我们前面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法治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向西方国家学习的过程,因此了解国外的制度,汲取其在法治化过程中的经验,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功课。但是,我同时认为,了解自己,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更决定了我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您的学术理想是什么?

纪格非:没有特别远大的学术理想,我的愿望其实很简单,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章,保持应有的学术良知。

您觉得您工作的城市对您参与学术交流有影响吗?

纪格非:很喜欢北京,这个东方城市有着独特的气质与魅力。每次出差搭乘夜班飞机返京,都迷醉于她的夜色,被她磅礴的气势感动。北京以兼容并蓄的胸怀,聚集了一流的专家与学者,为思想的沟通与融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请问您如何看待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纪格非: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教学是首要任务。三尺讲台是我人生的大舞台,从学生的身上,我看到了法学的希望、法治国家的希望。科研的动力主要源自于兴趣,也只有以兴趣为基础,科研的生命力才会持久和旺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一位好老师,应当关注理论前沿问题,保持其教学内容的新鲜性与先进性。一位优秀的学者,应当致力于培养出与自己一样,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法律人。我一直认为鼓励大家共同思考、共同奋斗,要比一个人孤独地思考、孤独地奋斗更有意义。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您认为当前中国的法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对此有何建议?

纪格非:目前的法学教育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对学生思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政法大学在研讨课的设置以及诊所教学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

您对想走上学术道路的年轻学生有什么建议?

纪格非:聪明做事,用心做人。学术的风格其实就是做人的风格。

在非学术著作中,您最喜欢读哪一本书?

纪格非:对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的追求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这一点在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术著作总是理性而严谨。业余时间我喜欢看一些不需要用脑思考,只需用心体会的书。三毛和龙应台的书我都很喜欢。最近正在看龙应台的《目送》,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如何感动,类似的书让我们体会人性的温暖。

我还喜欢看菜谱,我认为做菜也是需要用心的,有爱心的人做的菜才会美味。

您的人生格言(座右铭)是什么?

纪格非:“处世以不即不离之法 ,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我想这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吧,我还差得远,需要努力修炼。

能否谈谈对自己的成长影响很大的人和事?

纪格非:父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能够将我的愿望当成自己的愿望,将我的成败视为自己的成败。

我的导师陈桂明先生,有一次对他发牢骚。他听了以后轻描淡写地说:“我以为是多么严重的事,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烦恼。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否则就不会成熟。”此后我学会了笑对生活,静静享受成长的过程。

我的丈夫,相识十四载,给予丑小鸭般的我许多肯定与鼓励。多年来做我所有文字的第一个读者。虽然分属不同专业,却总是看得认真,批评得中肯。

我的女儿,让我理解生命与责任的意义。使我深刻地体会,“付出”是比“得到”更大的幸福。

请问您对中国法学创新讲坛和中国法学创新网的发展有何建议?

纪格非:将“创新”作为网站发展的宗旨,形成独特的风格。致力于鼓励学术创新,为学术创新提供展示的平台。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