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斯文的施鹏鹏总被打上“最年轻”标签:21岁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28岁成为西政第一个中法两国大学的双料博士,同年成为西政最年轻的教授,29岁晋升西政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
讲激情——
这个老师课前很“亢奋”
“我虽然在学术上有特长,但当老师还是要从头学起”。2008年博士毕业之后,施鹏鹏回西政当老师,为了把课讲好,他甚至还对着镜子训练自己的讲课神态和姿势,有一次因为太投入,不小心把镜子都打碎了。
施鹏鹏认为,授课要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在上课时不打瞌睡”,在这方面他动了脑筋,比如在讲刑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证明标准的区别时,就引用金庸的《天龙八部》里的故事为例,学生们听得十分来劲。后来,选他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仅要提前占座位,连教室的墙上也被贴上了“这里有人靠”的纸条。
“80后的群体特征就是有激情,对我来说,我不满足于目前是学校最年轻的教授,要做一个有激情的教授。”施鹏鹏说,这种激情首先来自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其次来自创新知识传播方法的挑战。“慢慢地我感觉到讲课比做学问快乐,起初我给学生上课有点紧张,现在我是上课前有一种亢奋,这种激情对学生来说也就有了感染力”。
爱读书——
这个老师有点“呆”
施鹏鹏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不大一样的地方是“专注,就觉得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都很有意思。”
本科四年,他是“书呆子”,学校舞会只去过一次,“最多也就跑跑步、下下围棋”。保研后,他又专心学外语,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日语5门外语。
2004年,施鹏鹏考取西南政法大学和法国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的双料博士。留法期间,他仍然醉心学术——曾花了10万元复印法国的法学书籍,回国时,只带回1.2吨重的复印材料,光书籍和资料的邮寄费就花了1万元。
着正装——
这个老师挺“传统”
施鹏鹏说,法国人在学术上的严谨对他有不小的影响。他所在的学校有一位博士生导师,因学生博士论文达不到标准,8年都没有让这位学生通过。“这在我们国家似乎很难想象”。
因此,施鹏鹏注重对优秀学术传统和教育传统的传承。“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我讲课时一律着正装”。在学习方法上,他引导硕士生多读中西法学经典,呼吁“回归传统”、“回到学术本身”,“我希望我的学生今后如果当法官,也要成为专家型的法官”。
24岁的张曼是施鹏鹏硕士生学生的“开门弟子”。对于导师的治学严谨,她深有体会:“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时候,他就声明‘怕吃苦就别当我的研究生’”。
施鹏鹏经常对弟子讲“创新不是对优良传统的割裂”,但最让学生佩服的是,在吃苦、静心、坚持等治学传统方面,施鹏鹏一直做榜样。“他自己现在都是教授了,还每天读书到晚上10点,我们怎么好意思偷懒”。
“但老师毕竟也是年轻人,沟通起来比较容易,特别是当他带着我们进行体育锻炼时,看到他的活力,感觉到,老师还是80后!”张曼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