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达:《割据的逻辑》后记
发布日期:2011-04-3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社会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不会改变你。与经济学、法学等强迫你用某种方式思考的学科不同,社会学只会把你放到一个你真正有归属感的地方。以我个人的经历举例来说:高中时我是个热爱数学的孩子,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实际生活中做一种像解平面几何题那样的工作;大学时我是个法学专业的学生,却对律师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毫无信心;而现在,学习了七年社会学之后,我发现自己研究的东西居然成了关于律师的几何分析。
本书的初稿是我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论文。很不幸,我博士论文委员会的三位导师中没有一位喜欢“几何社会学”这个概念,所以我在本书中也没有使用它。然而,我依然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写的东西本质上是关于社会的形状,还有用来理解它的那些分析工具。在得到这些灵感的过程中,我要感谢我的导师Andrew Abbott教授和赵鼎新教授,我在芝加哥大学的七年里,他们一直都提供了最好的学术支持和最有益的批评。追随芝大教授们的学术品味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而他们却足够宽容,让我可以自由地探索研究社会学的不同方式,最终发展出自己的学术品位——这是我最感激他们的地方。我同样要感谢美国律师基金会的Terence C. Halliday教授,是他将我领进了法律社会学这一交叉学科领域,并将我培育成一名合格的实证研究人员。他教会了我田野调查的技术,拓展了我的世界观,甚至还用研究经费支付了我几次回国调查的昂贵机票。能有他作为导师和研究合作伙伴,我是无比幸运的。
能找到这个博士论文题目,我必须深深地感谢我的师兄麦宜生(Ethan Michelson)教授,是他将我带入了中国律师业这个引人入胜的研究领域,并让我在博士阶段的早期就意识到律师所受市场竞争的复杂性。没有他多年来真诚而无私的帮助,本书的研究是不可能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一直是踩在他的肩膀上攀登着中国法律职业这座大山。我还要感谢英国诺丁汉大学的Robert Dingwall教授,虽然英国与中美两国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但他从我本科四年级起就一直对我的学习和研究给予了悉心的指导。是他将我领进了职业社会学这一领域,并让我第一次知道了那本芝加哥学派的“绿色圣经”(green bible)。
在本书旷日持久、令人精疲力尽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美国律师基金会和其他地方的众多同事和朋友们都提供了很有帮助的意见和建议,无法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而我更要感谢的是那些愿意与一个他们并不熟识的年轻人分享其经历和情感的法律执业者、政府官员和其他被访谈人与联系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太多的东西,但因为学术伦理的要求,却必须在本书中隐去他们的名字。而本书有幸在国内出版,也算是我对这些热心人的一个交待。在2006-2007年间的那两万四千公里的行程已经从根本上地影响了我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理解,而这种影响在今后也将继续。
本书的顺利出版要感谢上海三联书店的编辑和领导的魄力与厚爱,尤其是责任编辑王笑红,她在出版过程中给了我许多十分有益的意见和帮助,提高了这本书的质量和品位。由于全书的初稿是用英文写成,在翻译修改过程中我虽然作了很多努力,但不免还会有些不甚符合中文习惯的用词和句式,在此谨致歉意。本书的第二至四章曾分别发表于《社会学研究》、China Quarterly和Law & Society Review,第一章的部分内容曾发表于《文化纵横》杂志,收入本书时均作了文字修改。吴洪淇协助翻译了本书第二章,钱济平细致地阅读了本书的中文初稿,并提供了中肯的修改意见。我希望,这本书在理论与方法上都能对提升中国法律社会学的学术水平有所裨益,并在日后引发更多对于当代中国法律改革诸多经验问题的实证研究。归根结底,学术的发展靠的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一本书的灵光一现。
最后,我要感谢我中学六年的数学老师——人大附中的梁丽平老师,是她将我领进了数学奥林匹克这个和谐而美丽的世界,虽然本书中数字的缺乏让我不免有些尴尬,但她教给我的东西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了我学术研究的认识论基础。至于那份在芝加哥大学严酷而孤独的学术训练中一直支撑着我的激情,我要感谢二十多年前一个难忘的春天,它让一个八岁的男孩第一次感到了社会的力量。

刘思达
2010年9月4日于威州麦迪逊

刘思达:《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项关于中国法律职业的大型实证研究,作者秉承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生态分析传统,对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各个领域的竞争与规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社会科学分析。基于作者在2004-2007年间对我国12个省份的250余位法律执业者和国家官员的深入访谈、对中国律师网互动社区的三年参与观察以及大量历史材料收集工作,本书的研究表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割据的,多个法律职业群体占据了这一市场的各个角落,律师业与其他职业之间的管辖权界限十分模糊,而管理律师业的司法行政机关,在同样高度割据的国家管理体系中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律师在法律服务市场上的地位就显得极不稳固。为了解释这一割据现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定界与交换的空间社会学理论,并将其应用在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五个空间领域:边疆(农村法律服务)、战场(城市基层法律服务)、高端(涉外法律服务)、后院(企业与政府法律服务)、雷区(刑事法律服务)。这不仅是一本法律社会学的学术著作,而且是一次对于我国法律职业发展状况的深度透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背景的学者、学生和实务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割据:中国法律服务市场三十年
第二章 边疆:农村的纠纷解决与职业系统
第三章 战场:律师与基层法律服务
第四章 高端:涉外法律市场的全球化
第五章 后院:企业与政府机关的法制化
第六章 雷区:律师与刑事司法系统
第七章 逻辑:定界与交换的空间社会学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